“坐电梯”直达车厢,40分钟即可出村!牛澳鲍鱼“鲜”声夺人
2025-04-23 08:37:51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坐电梯”直达车厢,40分钟即可出村—— 牛澳鲍鱼“鲜”声夺人 22日上午,在罗源县碧里乡牛澳码头,一筐筐刚出水的鲍鱼正排着整齐队列“坐电梯”——沿着40米传送带缓缓上升,进入车厢,开启前往冷冻厂的保鲜之旅。“鲍鱼坐电梯”的场景,在牛澳村每天要上演30余场。这个被称作“福鲍湾”的渔村,正用科技与智慧谱写新时代的渔光曲。 工人搬运传送带上的鲍鱼。刘其燚 摄 鲍鱼上鲜 一方海域多方增收 22日清晨,海风掠过码头,养殖户郑序溢的渔船划破海面薄雾。随着绞盘转动,附着鲍鱼的塑料板渐次出水,工人们手持工具利落采收。“碧里湾水质好,鲍鱼18个月就能长到7厘米,比普通养殖周期省了半年。”这名有着8年养殖经验的“老把式”边说边展示掌中肥美的皱纹盘鲍。 如今是鲍鱼收获季,春节每斤50元的高价已回落至31元,但日均30余车的外运需求仍让传送带昼夜不停。郑序溢算起丰收账:5000笼鲍鱼总产量约15万斤,扣除台风影响的两成产量,净利润超百万元。同时鲍鱼产业的溢出效应,正润泽整个渔村。 同时收获的还有与鲍鱼共生的龙须菜。牛澳村1000亩养殖区年产1.2万吨龙须菜,优质母菜每斤售价超2元,剩余部分则化作鲍鱼饲料,形成生态循环链。在采收季,码头日均雇佣30名村民,按件计酬的搬运工日薪最高可达300元。 码头盛景 “两带一车”加速运输 码头上不断滚动着的两条传送带,是牛澳村鲍鱼产业奋进的写照。 早年渔民需在渔排上手工称重,鲍鱼容易脱水。直到3年前,村里自筹资金建成全省首条渔排传送带,“海上电梯”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如今在采收旺季,高峰期每天过秤2万筐,总重超百吨。”码头负责人陈义忠说。 码头上这两条加起来不过40米的传送带,成了村民们的财富线。从传送带上装车的鲍鱼将被送往罗源和马尾两地的鲍鱼分拣厂,再被送往省内的各大商超市场和食品加工厂。 正午阳光下,吊车铁臂轻舒,将龙须菜网兜精准投送到运输船。“先将网兜收到船上,再直接用吊机将龙须菜吊运上岸。”陈义忠介绍。 完善设施 做大做强鲍鱼产业 在牛澳村海域,养殖户的渔排星罗棋布。2022年投用的5G基站让渔排监控进入数字时代。养殖户林大姐轻点手机,养殖区的实时画面跃然屏上:“以前刮台风担心渔排受损,现在用手机就能看到养殖区域的清晰画面。”为了更好地服务鲍鱼养殖户,牛澳村的5G信号塔未来还将进一步增高,扩大信号覆盖半径。 打通销售渠道,公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碧里乡碧牛线Y022国道228至牛澳段道路改建工程于2023年完工,这条“鲍鱼快线”,让鲍鱼出村时间从2小时缩至40分钟。“路修通那年,收购商数量直接翻倍。”郑序溢的账本记录着变化:运输损耗率从12%降至3%,客户从周边扩展到江浙沪。 在乡政府规划图上,牛澳村的未来清晰可触。“下一步我们把重点放在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与数字电商平台的经营上。”碧里乡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碧里乡计划依托罗源县鲍鱼协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把碧里“吉鲍”品牌推广出圈,让丰收致富的渔歌越唱越嘹亮。(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