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绪的字号
2025-07-08 08:52:5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醴陵刘建绪自订年谱”手稿 家族树 《茶陵铁潭刘氏醴分清安铺秩纪堂重修族谱》卷二记载 民国时期,湖南醴陵人刘建绪主政福建7年(1941—1948年)。这位闻人的字、号本应无可争议,《福建省行政各机关职员录》1940年、1948年两版分别记录陈仪、刘建绪两位主席的“次章(别字)”为“公洽”“恢先”。 其亲近幕僚如当时的省政府秘书长程星龄、旧部陆承裕、杨德馨等均有类似说法,即“刘建绪字恢先”。《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等工具书持是说,未提及他有别号。 与众不同的是“维基百科”的人物词条,说刘建绪“号恢先,字子养”。虽说当中的一些编写志愿者素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但也不可断然谓之无据。刘建绪以军伍起家,溯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1929年再版)“炮科三期一连”,的确印的是刘建绪“号”“恢先”。 刘建绪是笪桥(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刘氏外迁裔孙,名列《笪桥刘氏总谱·纂修总谱职员一览表》“主修”一栏,其“名”“号”“派别”“通讯处”分别印为“建绪”“恢先”“醴陵清安铺”“福建省政府”。 如此似乎可以定谳,其实不然。这仅是问题接踵而来的开始:有“号”无“字”一事未解决;当中“号”的标识可能只是印刷的统一格式。同学录中,职员皆书“次章”、学员皆曰“号”,这样的“一刀切”实则经不起推敲,如“骑科七期三连”陈长捷,字“介山”就被印为“号”(《福州市志·第八册·人物传》记其“号嵎”)。 更大的混乱存于《笪桥刘氏总谱·列传补遗》有关刘辅瑛(建绪之父)的记载,内云:“配陈氏,生子三,长建槃,字俊先,业农;次建绪,字恢先,今福建省政府主席、铨叙陆军上将;三建声,字守先,现充兰谊学校董事。”同书“左右互搏”,又把问题带回起点。 《笪桥刘氏总谱》成书于1946年,刘建绪是“生人不入传”。到了2019年,随着《茶陵铁潭刘氏醴分清安铺秩纪堂重修族谱》(两卷)刊刻,上述“乱麻”才得以梳理。内附《湘军名将刘建绪传记》《老五房世系图·五十二世、信辉公脉下体公分房》俱载明:(辅瑛长子)建盤(简体字“盘”;同书另一处印“般”),字性亮,号俊先;(辅瑛次子)建绪,字子亮,号恢先;(辅瑛三子)建声,字明亮,号守先。 后出的族谱是否会受后来经验的影响,将“过去”的历史改造为“现在”的历史?以往的报载,如《世纪晚报》(1947年4月23日)之《新闻人物·刘建绪先生》“字恢先,湘之醴陵人”,类似报道不少。但也应注意到,跟随刘建绪“达廿余年,直到他去巴西才分手”的胡美成,在《刘建绪一生的概述》中说其“别号恢先”;其他亲历者,如冯器《复兴银行始末》、苏民《新桂系破坏湖南和平解放的片段》与之同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亦采信这一表述。 即便如程星龄,在《记杨潮案件》中称“恢公”时又加注“刘号恢先”,与其另撰《刘建绪主闽的片断回忆》说法有异。陆承裕《刘建绪传略》《何健其人其事》涉及之处同样矛盾。 孤证不立。记者从一家在线家谱网上找到两份电子文档,一份标为“醴陵刘建绪自订年谱”(4页),仅有片段,述及刘氏家世及直系家属名录,缺乏字、号等细节;一份为家族树状图表,里面是中英文掺杂,出现“刘恢先”“刘建绪”“子亮”等关键字眼,与族谱记录适相符。当中刘氏生卒年(1892—1978年)既已标明,显系出自其海外后人之手。 家族树的中文名附带外文拼法,应为威妥玛拼音与民国早期及现代汉语拼音的混合。比如“刘恢先”被拼写为“Liu Huei-Xien”,当中的“Huei”是“民国腔”;“Xien”是汉语拼音“xian”与威妥玛拼音“hsien”的头尾组合。现代汉语拼音的“x”,威妥玛拼音叫“hs”。 根据族谱记录,建绪父辈所起字、号大多自成规律,如“字莘耕,号道民”“字经海,号益民”“字命中,号宜民”;其在大陆出生的三子:长刘奇凯,字壮中,号颂南。次刘奇立,字定中,号桂南。三刘奇曙,字保中,号晴轩。字辈排行诗有“佐辅建奇勋”一句,但在现实生活中,辈分字“奇”早已舍弃不用。总的来说,同代称谓多用同字,应是寄托了长辈“敦亲睦族”的教义,非“幼名冠字”“互为表里”及“雅人之号”等常情所能解释。 族谱中建绪三兄弟名、字、号齐整有序,且有家族树的加持佐证,上与总谱衔接并有补漏订讹之功,比较“维基百科”中“字子养”等表述仅一字之差,应为可信。依据“名从主人”原则,也应采信。 蹊跷的是,家族树将“刘建绪(Liu Chien-Shi)”“子亮(Liu Tze Liang)”归为“alias(又名)”,其中“Chien”为“建”的威妥玛拼音,“Tze”应是“子”的粤式拼法。在这里,“刘恢先”看上去倒像是“正名”。 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刘建绪后期进退失据,其“变迹埋名”带有“出世”意味。他先是携家眷赴香港观望,后于1951年初定居巴西,如刘剑学所言,“在羁旅异国的漫长岁月中,除了偶到农庄和工人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外,他平日深居简出,很少与外界接触”,“由于浓厚的宗法观念,他撰写了一些有关宗族世系的家谱”。 类似的“低调”,还可从“嫁女”一事中看出端倪。陈鸿铿《刘建绪二三事》说刘氏“有一女在厦门大学读书,和闽南侨生张某(同学)结婚”,“结婚登报,主婚人男方有母,女则由刘恢先出名”,“报启只刊结婚日期没刊地点,如此则自少贺客催妆”。 无论是家族树中反常的“又名”,还是陈鸿铿所称道的“低调”,不以广为人知的大名标榜,若从另一角度来解读,可能得出一个新的认识:“恢先”本是刘建绪家居或乡居的日常称谓。联系家族树,当中有“刘俊先(Younger)”“刘守先(Elder)”长幼失序错误,未见两人其他称谓,固然可以理解为“代际疏离”使然,即民间所谓 “一亲二表三”了,但也可能是一种事实:两位叔伯以号行于世。 乡邦文献中的表述,如“父早丧,赖兄俊先、弟守先业农持家得以自给”以及“刘俊先”等作为复兴银行成立发起人,但闻其“号”。谱名(派名)多用于“光宗耀祖”的正式场合,仅见“刘建声”以“陆军中校”衔,与二哥“刘建绪”同载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仕宦》。 陈鸿铿晚年记忆与族谱相关记载有所出入。谱中同学结婚的只有次女刘友征(1923—?年)与张开茅(?—1997年)一对,都是福建省医学院毕业、厦门市第二医院工作,一为妇产科主任医师,一为放射科主任,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移居香港。查香港《大公报》2014年4月27日文学版刊发小诗《非凡之手——致刘友征大夫》,时已“九十一岁”。 胡美成对“次女刘有贞(原文如此)”的忆述与族谱较为吻合,且评价较高:“从念中学时,思想就比较进步,衣食简朴,我行我素。”刘剑学则言福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刘听从自己当时为在校学生的女儿刘友征的劝求”。 另据杨德馨、陆承裕回忆,北洋军阀张敬尧督湘期间,刘建绪还曾以“刘容”的化名参加游击队任营长。又有文称其年少时就性情豪放不羁,说做就做,容易冲动,所以人称“恢癫子”。 族谱的信息记录,对澄清某些“史实”大有裨益。“维基百科”人物词条称“共产党高级将领左权一岁半丧父,后来被刘建绪亲弟弟刘建喜夫妇收养,并资助他上学”,显然是抄袭了网上某些引文无出处的“爆料”,所谓“这位刘建绪与左权将军可是亲戚”“刘建绪之弟刘建喜、弟媳左刘氏曾经收养并资助过左权,左权在刘家湾读的私塾”。 现在可知,刘建绪的亲弟弟谱名“刘建声(1894—1950年;原配、继配均为陈氏)”,倒是堂弟中真有两位名叫“刘建喜”,其中一位的妻室还是“左氏”(左为华之女)。这位“建喜”字德喜,号贵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比左权将军(1905—1942年)大不了3岁;另一位“建喜”字梓瑞,号步根,1903年生人,殁葬失考,配杨氏。 查《左权年谱》,左权1907年2岁时丧父;叔父左万晶,号铭三,其资助左权成长出力甚多,叔母张莲玉;姑母名襄玉,号蕴才,适醴陵城北八横田、清禀贡生李文洁。 1913年左权8岁,在醴陵县东冲铺磐中私塾发蒙读书。1914年9岁,3月在陈家冲的私立成城小学读书。“冲”是湘方言,指山区的平地。左铭三在《祭叔仁(左权号)》一文说:“汝入校也,予助之;仲文、燕如二侄亦助之。其就学于予也,为文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予是以知其非凡材也。” 若说有所交集,则是民国六年(1917年)3月,左权12岁时“在醴陵清安铺刘氏创办的兰谊小学就读”,也就读了一年多,便于1918年7月“考入醴陵北乡联合四区高等小学”。 种种的“想当然”滋生种种的“附会”,让人联想起“颜回攫食”故事中孔子的慨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记者 谢海潮)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