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官员中文研修班走进厦门
2025-07-15 10:29: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7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闻) “远眺厦门港时,我看到了自动化码头的高效运转,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7月初,在埃及担任旅游局国际推广部主任的埃尔谢尔贝尼·穆罕默德·阿塔·泽因拉卜丁来到厦门,参加“‘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官员中文研修班”。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景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在厦门的这几天,自己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本次研修班由商务部主办、华侨大学承办,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研修班共有来自巴勒斯坦、冈比亚、埃及等7个国家的23名政府官员参加,他们将在厦门等地完成为期21天的教学培训。 在这21天的学习中,来自各国的学员们将看到什么?又会带走什么?是什么让中外交流的春风愈吹愈劲?近日,记者走进研修班的学习现场,寻找答案。 遇见厦门 7月的筼筜湖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秀丽逶迤的湖面上白鹭点点,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这里,也是本次研修班学员来厦户外学习的第一站。 在湖边的青草地上,泽因拉卜丁和学员们一起聆听筼筜湖如何从发黑发臭、垃圾遍地、鱼虾绝迹的污水池变成“城市新客厅”的故事。望着湖面上飞翔的白鹭,他告诉记者,埃及这些年也开始注重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而筼筜湖的治理故事恰恰为许多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还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样获益颇丰的还有来自斐济土著事务部的蒂梅·伊利萨佩西·迪基利。7月4日,她和同学们一起驱车绕过200多个弯,蜿蜒盘上近千米海拔,来到了厦门“最接近天空的村庄”之一——军营村。这些年,军营村始终坚持绿化荒山和发展茶业两手抓,实现了山上树绿、山下茶绿,走出一条生态和产业齐发展、互促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是一条绿色的致富之路。”在军营村的民宿门口,迪基利感叹道,很难想象眼前的景象来自于中国一个交通并不太便利的乡村,这里的人们是那么快乐和富足。“中国和它的文明给世界带来许多宝贵财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就算在经济发展中也不例外。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做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交流互鉴越来越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在赴集美区数字经济企业参访时,一位学员小心翼翼地靠近智能机器人,试探着用刚学的中文与其对话。当他听到机器人的流畅回应时,脸上立即露出惊喜的笑容。 翻开本次研修班的课程安排,记者看到,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中文+人工智能”“中文+文旅”“中文商务谈判技巧”“日常交际中文场景模拟”等汉语课程,还设置了关于生态城市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交流考察行程。 谈及课程安排的初衷,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教育学院院长、研修班负责人胡建刚表示:“此次参加研修班的学员主要是各国政府官员,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不仅注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特别增加了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实地调研环节,希望借此为各国学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携手向前 “掌握中文是目标,我们更希望这些课程像一粒种子,让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经验在学员心中生根发芽。” 21天的有限培训周期,真的能够帮助这些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背后的秘密吗?面对这个问题,胡建刚给出了上述答案。 “此次研修班追求的不只是文化传播,更是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搭建桥梁。”胡建刚表示,等到学员们回到自己的国家,看到港口能联想到中国的远洋货轮,走访乡村时能想起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参观古迹时能回忆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时,“研修班的意义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走近,是为了更好地对话。而每一次对话,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加强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正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双向奔赴”的关键所在。 “我曾以为初到中国会遇到各种交流障碍,但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帮助下,一切都非常顺畅。”塞拉利昂采购局处长阿利厄·西尔维斯特·博卡里同记者分享了在厦门高崎机场快速通关的经历——只需在飞机上填写好个人信息,下机后就有自助的通关设备帮助实现快速通关,手机上的翻译软件也让他能够顺畅地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 “这种用技术赋能生活的方式,恰恰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博卡里表示。 此次学习与考察不仅让各国学员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技术的便捷与高效,更搭建起深化合作的桥梁。学员们深入交流发展经验,互荐合作机遇,为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技术共享、产业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以这个课程为起点,我们与厦门乃至中国可以建立起常态化的交流机制。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我们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包容且开放的文明国家。希望未来可以在厦门设立塞拉利昂文化推广中心,展示我们的手工艺品和旅游资源。”博卡里说,“我相信,通过文化这座桥梁,各方携手可以让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