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党员干部驻村接力:从扶贫帮困到助力发展
2014-04-10 09: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
分享到:
|
编者按:要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焦点在农村。我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为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好干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启示。驻村第一书记是所在村的第一责任人,驻点村发展好坏,与他们有直接责任。他们的职责,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还要建设基层村民组织,培养村里新的带头人,增强村民凝聚力。 驻村接力:从扶贫帮困到助力发展 东南网4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姚瑾) 当前,我省第四批省派干部即将分赴全省各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扶贫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干部驻村还能为农村百姓带去什么?同过去相比,干部驻村工作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撒胡椒面选点有的放矢 从2004年开始,我省各级已有1.4万名党员干部分三批先后到全省9155个建制村任职。“最初干部驻村首先考虑解决的是偏远贫困村的基础民生问题。”采访中,省委创新办处长、福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跃东表示,到第二批和第三批,省级重点村选点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考虑帮扶重点村要在当地起到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希望通过帮扶一个村带动一大片地方,使干部驻村点成为一个示范点或建设基地,或周边农村的区域发展中心。 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党委书记张治强,是第二批省派宁德市驻村干部领队。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他带领由省直各单位派出的49位党员干部,在宁德的50个僻静村庄任职。 “驻村点的贫困状况出乎我们意料。”张治强说,驻村一个月后,驻村干部们聚在一起交流时都感慨:村民少,交通状况差,村道大多是烂泥路,公共场所设施破败,没有办公场所,也谈不上学校、卫生所等。有驻村干部甚至说:“没有公厕,到哪位村民家上厕所,成了每天要面对的尴尬事”。 驻村扶贫让一些穷乡僻壤告别了“五通”设施落后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我省基本上消除了绝对贫困村、特别贫困村。 如果说,第一批驻村选点以扶贫为主,从单点突破像撒胡椒面,后来的驻村选址可以说更为有的放矢。选点着力帮扶人口较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建制村,建制村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上,常住人口在500人左右,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包括城镇化规划保留的符合条件的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保护、历史价值的建制村,以及有造福工程、灾后重建等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村。资金投向效果、人口和产业集聚培育、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这些因素被列入后续驻村帮扶选点考虑之中,驻村选点对村庄人口、产业发展也有一定量化指标要求。 |
相关阅读:
- [ 04-04]福建省选派第四批235名党员干部驻村任职
- [ 04-04]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会议召开
- [ 07-09]罗源:“四位一体”听诉求 “每月一会”解民忧
- [ 07-01]干部躬身下基层 解民忧有了抓手——福州开展“四个万家”主题实践活动
- [ 01-31]省派三明驻村干部创新工作模式见成效
- [ 08-21]抓党建带班子促发展 市委政法委驻村帮扶侧记
- [ 07-11]福建省首家法官驻村工作室揭牌 今后法官须进村
- [ 03-02]三元:干部驻村解难题 架起干群“连心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