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驻村干部“变形记” 发挥领头人作用
2014-04-11 17:2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福州4月11日电(记者 许雪毅 逯寒青)交警中队长躲在没人知道的山路上换轮胎,纪检监察员被村支书偷偷告一状,“80后”科员变成“包打听”…… 2004年起,福建先后选派1.4万名党员干部到9000多个建制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记者深入漳州多个乡村,了解到许多有趣的故事。 问诊记 “我上百度搜索,怎么都找不到双坑村。”漳州市委组织部科员许建毅说,网络时代的“漏网之地”,这得多偏僻! 平和县双坑村,距离乡镇27公里。村老书记说,这里山路岂止十八弯,路面窄得两车无法交汇,导致蜜柚一斤两毛钱都没人运,只好烂在地里。 “驻村扶贫资金做酵母,群众再筹些钱,咱们用3年时间把修路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许建毅走访村民后“拍板”。 “这样的穷村也敢修路?最后可不要跑路!”得知修路要几百万元,有村民嘀咕。 和许建毅一样,很多驻村干部面对的是“老大难”村庄:行路难、发展难、致富难。 而漳州市公务员局“80后”科员林贵达碰到的是另一种难题。到漳浦县旧镇林美村“走马上任”第一天,他一眼就看到村部生锈得打不开的锁:村里经济不错,但书记和村主任闹矛盾,两委班子几乎瘫痪。 具体症结何在? 开始“问诊”,少不了俯下身子、迈开步子。2000多人的双坑村,许建毅一家一户走访,什么话都聊,什么茶都喝,黑乎乎的椅子看也不看就坐下去,这才问出了门道。“村民说,修路资金缺口这么大,咱这柚子量多,每斤出几分钱,拼盘就很大。” “问诊”,少不了磨嘴皮子、掏心窝子。换届时,林贵达把村里约70户党员都走访到位,制定了周密计划。征地时,林贵达倾听老人顾虑:家里五六亩地种青枣,一年收入1万多元,失地后养老咋办?林贵达为老人当起了“理财师”:10多万征地款不要分给儿女,大部分本金存银行,以后每月有几百元收账,一番话说得老人连连点头…… 变形记 秀峰乡坝头村离平和县82公里。3年来,陈克州“私车公用”跑了11万公里,轮胎破了11个。这位闽西汉子有时也嘟囔:我一个交警中队长,躲在没人知道的山路上换轮胎! 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挺直的腰杆要“弯下去”。驻村干部的一大任务是跑资金、跑项目。有些部门陈克州跑了三四十次,人家一看到他就说,哎呀,你又来了! “以前我是福建省公安厅交警,制服穿了快20年,基本不求人,驻村后整天点头哈腰,脸皮越来越厚。不过想到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正等着修,我又大胆找领导去了。”陈克州笑着说。 干部驻村一般一批次三年。和陈克州同岁的潘建忠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变形”。他从派出所片儿警、纪检监察员“一门通”,变成征地拆迁、村容整治、开发茶园都懂的“多面手”。 另一方面,潘建忠觉得自己脾气也变了。刚开始到华安县新圩镇绵治村,村部征地拆迁、垃圾池填埋,他和村民急:好容易有了资金,想给大家办点好事,怎么你们还不支持?村两委开会,他和干部急:手头同时几个项目在忙,怎么你们还松松散散? 村支书邹如章偷偷跑去镇里“告状”:怎么这个书记脾气这么急躁,讲话这么冲?后来看到村庄变化,他说,“没有潘建忠这么拼命,绵治村不可能变化这么大!” 而潘建忠感觉自己三年驻村“性格好了很多”。“放下身段,心态要好,这样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生于1974年的黄勇长是漳州市教育局派驻华安县新圩镇天宫村的,他把37岁到40岁的驻村三年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平时坐办公室的他,驻村后白天晴天跑项目,雨天和晚上入农户。以前写材料的他,驻村后变得能说会道。新村建设遇阻时,他劝“顽固”村民,“老房子旱厕又臭又滑,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春节回家没两天就说住不惯要走。新房子建好后儿女们回来住的天数就是幸福指数!”一席话把村民逗乐了。 黄勇长驻村期间筹措帮扶资金总量上千万。当个“腿勤、耳朵灵”的“包打听”是他的秘诀之一。“那天我去一个部门找朋友聊天,知道文体局帮助一个村建设农民健身场所的事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村是不是也可以争取一下。一泡茶喝完,我赶紧活动去。” 财富记 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记者采访看到村里屋舍俨然,河道清亮,花草喜人。村民们用闽南话热情地招呼驻村第一书记谢良毓到屋里喝茶。 “以前大水一来村子就遭殃,现在河道拓宽又进行了绿化。以前全村1100多人有800多人在外面打工,现在村里发展好了,很多人回来了。”71岁的老支书吴山日认为,“80后”小伙子谢良毓给村里留下了一大笔“财富”,为红色旅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驻村机制,这个村可能就荒掉了,人都走光了。”谢良毓说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如厕难、生活难,喝自来水要到邻村去排队,特别理解山城村民想要发展的愿望。 “三年时间想做的事情非常多,造血不是一届两届班子可以完成的,我要把群众最急需的事情用最快的时间落实好。”来自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谢良毓说,机关里每个人都是链条的一环,而在村里当第一书记,整条链条都必须舞动起来,感觉自己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 驻村干部留下的不仅有新村建设、人居环境、农业发展等可见财富,还有干部作风、村级组织建设等无形资产。 记者到平和县国强乡三五村,虽然第一书记林延溶已结束驻村工作回到福建省委农办,但他的办事风格影响了村里。国强乡宣委林明达说,“以前开会村两委很少带笔记本。农村就这样,说说可能过后就忘了。林书记驻村后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做记录,每次会议他亲自打字做会议纪要,村两委每人签字,每件事落实到人,限期完成,这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漳州市委组织部长林文耀说,我们的驻村机制就是要积极发挥领头人作用,充分调动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性,让村庄“大变脸”,让干部“大变形”,留下许多带不走的财富。 |
相关阅读:
- [ 02-08]福建万名驻村干部剪影:获“狗不叫”干部亲切绰号
- [ 05-01]福州推动驻村干部全覆盖:从“边穷难”到“通富美”
- [ 01-31]省派三明驻村干部创新工作模式见成效
- [ 01-29]第三批省派三明驻村干部已筹措资金2.26亿元
- [ 01-16]电影《使命》进基层座谈会召开 福建驻村干部学习李彬精神
- [ 12-03]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与音山村民共学十八大
- [ 07-31]驻村干部在平潭巧破农村社会管理“难”
- [ 07-16]福州8年4批近3000名干部驻村 引资入村转变观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