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乡愁 对徐松生来说,客家土楼就是满满的乡愁。 “住在土楼里特别幸福:每到吃饭时间,孩子们就爱拿着盛饭的碗到各家去串门,吃‘百家菜’;饭后,大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孩子们蹲在一旁,听他们讲述土楼的历史和文化,说土楼外的新鲜事。”说起土楼,徐松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土楼不仅是安身之处,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彼时,村里最大的土楼住着400余人,热闹非凡,没有一刻是安静的。特别是春耕农忙时,任何时候进出土楼大门,肩挑手提的农具都会‘打架’。”他深情地回忆道,“人虽然多,但大家居住在土楼里犹如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邻里和谐,那种融洽之情是居住在土楼外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筋水泥搭建起来的洋房成了大家建房的首选,住在土楼里的人越来越少。徐松生也在镇上盖了一座洋房。“这座房子是依据土楼结构盖的,中间有一个天井,上可观天、下可看地,三个儿子一人一层,互相有个照应。”可是,他的心里,仍念念不忘居住在土楼的日子,因此,时常会回土楼坐坐,重温那种浓浓的乡愁和家的气息。徐松生笑称自己“生在土楼、长在土楼,一辈子建造土楼、维修土楼”。 空在身的技艺 随着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客家土楼名扬天下。 然而,与火爆的旅游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清冷局面。“现在和我一样还懂得土楼营造这门技艺的人没有几个了,而且大多上了年纪,最小的也有五六十岁,真怕这项技艺会就此失传。” 徐松生曾带过几十个徒弟学建土楼,最小的仅小他五六岁,可现在全部都转行了。“建造土楼辛苦又没钱赚,每天风吹日晒,很少人吃得了这种苦,都不愿意学。”徐松生曾有意把技艺传给从事建筑业的大儿子徐荣春,还专门送他到厦门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期望他能用现代专业知识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建造土楼。 在广东修补花萼楼的那段经历,让徐荣春曾经觉得自己学有所用。但那之后,徐荣春对土楼营造技艺的接触却越来越少,现在只得在镇上开瓷砖店。“自2002年维修花萼楼后,我至今再也没有承接到与土楼有关的建筑工程了。”徐荣春说。 这事让徐松生耿耿于怀。“土楼营造技艺若哪天消失了,这对土楼保护来说将是个大问题。我希望能有年轻人前来学习技艺,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给他。”徐松生说。 |
相关阅读:
- [ 05-21]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系列观察:土楼新生代,回归
- [ 05-20]福建土楼旅游发展:有合力,方走远
- [ 05-19]福建土楼,“土味”渐浓
- [ 05-16]"福建土楼"三大景区在打造差异化品牌中转型升级
- [ 05-15]年底游永定土楼 有望拿手机当“私人导游”
- [ 01-01]林丹谢杏芳当上福建永定土楼“楼主”
- [ 09-27]省假日办国庆黄金周旅游预报 机票火车票较紧张
- [ 09-21]"土楼时空"中国山水画展在巴黎开幕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