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土楼余韵今犹在 营造技艺盼传人

2014-08-21 09:12: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抹不去的乡愁

对徐松生来说,客家土楼就是满满的乡愁。

“住在土楼里特别幸福:每到吃饭时间,孩子们就爱拿着盛饭的碗到各家去串门,吃‘百家菜’;饭后,大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孩子们蹲在一旁,听他们讲述土楼的历史和文化,说土楼外的新鲜事。”说起土楼,徐松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土楼不仅是安身之处,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彼时,村里最大的土楼住着400余人,热闹非凡,没有一刻是安静的。特别是春耕农忙时,任何时候进出土楼大门,肩挑手提的农具都会‘打架’。”他深情地回忆道,“人虽然多,但大家居住在土楼里犹如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邻里和谐,那种融洽之情是居住在土楼外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筋水泥搭建起来的洋房成了大家建房的首选,住在土楼里的人越来越少。徐松生也在镇上盖了一座洋房。“这座房子是依据土楼结构盖的,中间有一个天井,上可观天、下可看地,三个儿子一人一层,互相有个照应。”可是,他的心里,仍念念不忘居住在土楼的日子,因此,时常会回土楼坐坐,重温那种浓浓的乡愁和家的气息。徐松生笑称自己“生在土楼、长在土楼,一辈子建造土楼、维修土楼”。

空在身的技艺

随着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客家土楼名扬天下。

然而,与火爆的旅游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清冷局面。“现在和我一样还懂得土楼营造这门技艺的人没有几个了,而且大多上了年纪,最小的也有五六十岁,真怕这项技艺会就此失传。”

徐松生曾带过几十个徒弟学建土楼,最小的仅小他五六岁,可现在全部都转行了。“建造土楼辛苦又没钱赚,每天风吹日晒,很少人吃得了这种苦,都不愿意学。”徐松生曾有意把技艺传给从事建筑业的大儿子徐荣春,还专门送他到厦门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期望他能用现代专业知识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建造土楼。

在广东修补花萼楼的那段经历,让徐荣春曾经觉得自己学有所用。但那之后,徐荣春对土楼营造技艺的接触却越来越少,现在只得在镇上开瓷砖店。“自2002年维修花萼楼后,我至今再也没有承接到与土楼有关的建筑工程了。”徐荣春说。

这事让徐松生耿耿于怀。“土楼营造技艺若哪天消失了,这对土楼保护来说将是个大问题。我希望能有年轻人前来学习技艺,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给他。”徐松生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