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新闻人物 > 正文

高等教育学鼻祖潘懋元先生

2014-09-07 10:04:16 沈汝发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厦门9月6日电(记者沈汝发)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只要提起“先生”,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已年逾九旬的名誉院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

高等教育学界泰斗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潘懋元就敏锐地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1956年,潘懋元和同事们在厦大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这是“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搬上了课堂。

正当潘懋元准备进一步实施计划的时候,遇到不断的政治运动。“从1956年到1978年,我坐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潘懋元说。

1978年,潘懋元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提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发表了《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该领域的广阔性和发展前景。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潘懋元常挂在嘴边的话。1978年,即将步入60岁的潘懋元,用从教四十余载的经验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这是一个崭新而意义重大的开始。之后,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他主编的专著《高等教育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1986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潘懋元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又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他撰写了十余本著作和数百篇学术论文,今年已经94岁高龄,依然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

精神家园的领航者

潘懋元在学术上坚毅严谨,在精神上则自由开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每周六晚上,潘懋元家的学术沙龙便成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沙龙是漫谈式的,以“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追求真理”为原则。“既有学术上的收获,更有人生上的收获。这是我人生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厦大教育研究院2008级博士生吴滨如说。

潘懋元慢条斯理,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他说话略带广东潮汕“地瓜腔”,但中气很足。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倾听者,静静地听学生发言。

“我一个人想的,很有限,开个沙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潘懋元说。

潘懋元创建的“自学―研究―教学实习”三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1年,获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潘懋元的率先垂范下,其他教师也纷纷开设学术沙龙,成为厦大一种宝贵的学术传统,他的许多毕业生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学术沙龙。

终生为师的大师

潘懋元15岁开始从教,至今已79年,可谓倾其一生奉献学生。“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潘懋元说。

“欲为学,先做人。”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潘懋元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做人榜样。

一次,潘懋元被山东某高校邀请去讲学,回校时买了打折机票,学校却按机票全价予以报销。事后,他把多报的300元如数还给了学校。

1994年春,潘懋元被聘为汕头大学兼职教授,月薪6000元,他仅拿1000元作为来往旅途费用和生活开支,余下的5000元悉数捐献给厦门大学高教所设置“懋元奖”。此后又陆续捐出60多万元,许多毕业生也纷纷捐款,现在已有200多万元基金,至今已有100多名师生受益。

每年新生入校,潘懋元总要见见教育研究院的新生,跟他们话家常,他还自备一个小节目,那就是用教育研究院师生的名字制作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了他还发奖……

像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我个人在物质生活上没有什么追求,最大的乐趣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潘懋元说,“当老师就是追求我的幸福和实现我的价值,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