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城建 > 正文

三明:一座城,文明传承三十年

2014-09-16 08:20: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座城,文明传承三十年

——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30周年

东南网9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

走在三明街区,时常有这样的情景:早市过后,城管工作人员便忙碌在各市场,劝摊主不要占道经营;在主干道,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总会有志愿者们,引导行人过马路,当起文明交通的倡导者……无数这样的剪影连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让“文明赢得尊重”这一理念在市民中生根、发芽,推动着三明市追求文明的脚步加速前进。

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明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4年全国“五四三”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总结推广了三明经验,号召“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自此全国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热潮。

1990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考察三明时,总结了“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的三明经验。1991年9月、1991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宋平分别考察三明,都对三明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1993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考察三明时,将三明经验归结为“重在建设,持之以恒;工作扎实,创新深化;群众参与,团结协作;为国为民,无私奉献”。多年来,三明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含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11年获评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30年来,三明在精神文明创建中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出“贵在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好在共建共享,全民参与,百姓拥护;重在建设精神,以文化人,立德树风”的典型经验,培育出“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三明三创三促”等一大批创建品牌,形成“一任接一任、一级带一级、一年连一年、一波又一波”的创建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效。

传承

2012年起,三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从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抓起,紧扣发展、突出民生、注重创新、汇聚合力。

8月29日,家住下洋的黄先生带着相关证件来到三明市东新六路体育馆梅列区助力车登记挂牌点,办理挂牌服务。经30分钟的办理,工作人员告知他,15个工作日后便可领到助力车临时牌照了。

此前,电动车、助力车驾驶人常有在红绿灯路口闯红灯、在机动车道上飙车、在非机动车道内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现象,加剧了道路行车秩序的混乱,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三明从8月15日起,对超标电动车、助力车开始挂牌,并呼吁市民注意安全出行。

为能保障群众出行顺心,三明还专门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公交事业,抓好市区14处停车场和2561个停车位建设,加强交通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截至目前,三明共开展涉酒驾驶、摩托车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等专项整治统一行动103次,纠正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3530起,查纠摩托车、非机动车显见性违法行为4281起,机动车违法停放29198起。

除了在保障群众出行顺心上下功夫,三明还在保障群众吃得放心、保障群众生活舒心上不断努力。

“杂事”办好了,民生“大事”更不可忽略。三明在全国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新农合全市统筹,加快市福利中心(三期)、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县社会养老机构等项目建设,落实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

所有的“大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围绕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三明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服务,实施“YBC”青年创业计划,加强创业小额贷款扶持。近两年来,三明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下,市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3.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还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等工作,强化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沙溪市区段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在不断践行文明创新的进程中,百万三明市民身体力行,正一起努力,将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