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张洁在福州红光苑小学的辅导室里,指导孩子们签名借书。
东南网9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文 王毅/图)
近日,福州“信任餐厅”暂时停业的消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经历了13个月的风风雨雨,餐厅老板刘鹏飞的诚信实验戛然而止,让人不胜唏嘘。
无独有偶。2011年8月,一家名为“永恒阳光”的馒头店在泉州石狮悄然开张,让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倍感温暖。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爱心难以为继,馒头店遭遇困境。
2013年7月,待用公益(待用公益源于意大利的待用咖啡。待用咖啡是指在咖啡馆消费的顾客,多认购一两杯咖啡寄存店里,让店家提供给囊中羞涩者享用。如今,国内延伸出待用快餐、待用面包、待用书包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待用公益这种微公益模式) 来到厦门,其理念“资助有爱心,受助有尊严”。彼时,国内3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餐厅积极响应,活动如火如荼。可一年之后,待用公益在国内不温不火,厦门响应者更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信任餐厅、爱心馒头店,还是待用公益,他们都是微公益。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借助微博等新媒体,把爱心付诸行动,微公益传播快、互动性强、影响力大、透明度高,传达的是人人公益的理念,成为近年来公益事业异军突起的力量。但是,来时一团火,走时一阵风,许多微公益项目“昙花一现”。如何才能持续运作,推动微公益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寻找社会关注的契合点,微公益以点子新、创意足吸引人,但是“保鲜期”有限
在福州“信任餐厅”老板刘鹏飞看来,他的诚信实验算是成功。因为,餐厅内八成以上的消费者都能够自愿付费,这正是他开办餐厅的初衷。刘鹏飞说,如今社会不断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却在滑落,通过搭建这个平台,他希望来这里用餐的人能找到相互信任的感觉,而后将这份信任感带回到工作和生活中。餐厅的信任实验影响很大,餐厅一天最多有六七百名顾客,13个月共接待4万多名顾客。一些来自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的外国人和华侨不远万里,到福州寻找信任餐厅。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包括房租、水电费在内,每月10万元的运营成本让刘鹏飞感到压力不小,他每月都要倒贴五六万元。今年3月,记者再次来到信任餐厅时,刘鹏飞希望通过媒体呼吁,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仅仅过了4个月,信任餐厅宣布暂时关停。
“独力难撑,一个人的战斗很难。痛定思痛,我需要更多的支持。”经过反思,刘鹏飞意识到公益也需要多方支持。
同样的声音,来自于泉州石狮市爱心馒头店店主吴先生。开业两年多,开销近百万元,送出100多万个馒头。但是,由于自己的企业经营困难,馒头店难以为继。为了馒头店的长远发展,吴先生从幕后走到台前,接受社会的捐赠。
去年7月28日,厦门素渡餐厅成为该市首家倡导待用快餐的商家。爱心行动伊始,顾客认购热情高涨,想献爱心的人很多,餐厅只好规定若认购总数超过认领总数200份,只能暂时停止认购。去年10月10日,待用快餐认购数达到357份。但是,目前待用快餐已逐渐沉寂,认购数直线下降。老板张誉旺说,今后如何持续运营,他还没有思路。
公益人士李盼认为,待用公益和信任餐厅都寻找到社会关注的契合点,待用公益关注的是受助者的尊严,信任餐厅关注的是社会诚信的缺失。这些微公益新意十足,并借助微博等社交网络,在广大爱心人士推动下,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信任餐厅的老板刘鹏飞获评今年“3·15特别贡献奖”,这就是微公益的力量。但是,微公益往往靠的是个人和志愿者的一腔热血,缺乏专业运作,很难持久,极易陷入困境。
“来时一团火,去时一阵风,这是许多人对微公益的生动比喻,这正是微公益的软肋所在。”李盼说。
微公益要持续,也需要“梦工厂”,引导其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运作
如何保持微公益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2年 《民间组织蓝皮书》 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微公益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项目成功运作后,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或与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推动微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不少微公益项目很优秀,但就是缺乏扶持,容易夭折。”公益资深人士吴军军说,“小微企业需要孵化器,微公益项目也需要‘梦工厂’,但这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谁来扶持微公益项目,目前很少人关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经尝试建设公益支持平台,不从事具体的公益工作,而是为公益组织服务。如筹建中的福建公益事业服务中心、正荣微公益等。正荣微公益是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开放性小额资助公益平台。吴军军担任该基金会的项目官员,他和同事的职责是对接民间公益组织的需求,提供资金、培训等,陪伴和支持民间草根公益组织成长。
2012年,社工张洁从广州回到福州,奔走调研大半年后,她决定在福州红光苑小学设立驻校社工站,对外来工子女进行个案辅导或小组工作。大家都认为这个公益项目非常有意义。但是,项目如何运作? 正荣微公益和她对接后,进行实地走访,提供了3万元资金支持。2013年3月,“菁英地带”社工站在红光苑小学揭牌,张洁成为福州市首位驻校社工,成了许多孩子的知心姐姐。目前,在正荣微公益的支持下,张洁的公益项目渐渐上了轨道。社工团队扩大到3人,服务范围拓展到仓山区其他小学,还和其他基金会洽谈合作事宜。
今年7月,“威马逊”台风袭击海南省,知名公益团体北京绿舟公益和成都授渔公益进入灾区救援。然而,救援的交通成本和各界捐赠物资的发放成本,却令两家公益团体倍感压力。正是正荣微公益承担它们的行动成本。从项目申请到资金拨付到位,正荣公益平台发挥灵活的特色,用了不到24小时,保证这些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全身心投入救灾。
此外,正荣微公益还重点针对专职从事公益两三年的青年的需求,提供成长资金,并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如公益游学、公益MINI沙龙等。去年,他们就曾组织7个公益项目负责人赴香港学习,帮助他们突破成长瓶颈。
吴军军说,正荣微公益通过提供小额、灵活、及时的资金支持及专业服务,重点支持具有先锋性或创新性的公益项目试验。截至今年8月,共支持此类公益项目20多个,涉及社工服务、社区建设、环境教育等领域。“很多人都说我们正荣微公益好比帮助公益种子破土发芽的‘天使投资’,为初创期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区别在于我们纯粹是做公益,不获利。”吴军军说。
建设支持平台,让微公益走得更远
资深公益人士林炉生分析,除了一些短期运营的微公益项目外,微公益发展的瓶颈在于自身的运营模式,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有了平台的对口支持,可对其进行规范引导,充分发挥资金、专业经验和行业资源整合的优势,而这些正是微公益项目发展亟须的资源。
“好的支持平台,对微公益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林炉生说。他曾经参与青年环保支持平台、社区微公益支持平台等建设,效果很好。因此,他认为建设支持平台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省公益支持平台还很少。首先,许多基金会更愿意与官方公益组织合作,追求更响的名气,不屑于做微公益,即使从事微公益,也被当成“副业”,从事公益支持平台建设更少;其次,平台程序烦琐,需要团队管理,进行项目管控和效果追踪,以保证资助款的社会效益;最后,平台自身建设有难度。管理者最好要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源,有跨界思维,在挑选微公益项目时,能解读、分析公益机构的项目计划书,平衡、纠正公益项目执行,评估公益机构行政支出的费用等,这些绝不仅仅靠一颗公益的心。
对于未来公益支持平台的建设,林炉生认为平台需要跨界合作,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公益项目服务,拓展资源,为微公益项目牵线搭桥,争取更大支持。另外,更快速、更精准地回应微公益的需求,根据微公益项目的优势去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微公益需要规范引导和平台支持
赵锦飞
一个人,一项创意,一条微博,能否做公益?答案是肯定的。微公益没有任何门槛,人人都可参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微公益将“高大上”的公益事业,拉到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范围。原来,公益也可以如此简单。
因其灵活,并找准社会关注的契合点,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力量,微公益能够迅速蹿红。它弥补了传统公益模式的不足,让社会更加和谐融洽。正由于此,不少微公益“昙花一现”的现状才让我们扼腕叹息。
微公益可持续性较差,症结在于草根组织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不足。规范管理才能取得更多人的信任,维护项目的可信度和声誉,制度建设才能降低操作成本,保证项目良性运行。因此,专业化和规范化是微公益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其自身力量有限,需要公益支持平台的专业相助。
一般来说,平台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资源,聚集了类型多样的公益组织和义工组织,对于本土公益发展现状以及各机构的发展情况也十分了解。它可发挥孵化作用。微公益势单力薄,很容易夭折,平台可提供资金、经验支持,培育孵化微公益项目;还可发挥支撑作用。平台具有物力、人力和财力优势,为微公益项目提供资源支撑,服务发展。
简而言之,支持平台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微公益项目这样数目众多的纽扣型社会组织提供有效服务,规范引导,从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