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美食 > 正文

福鼎馄饨:小日子里的幸福滋味

2014-09-25 09:22: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9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  蔡雪玲)

傍晚时分,福鼎最负盛名的街头顶黄记馄饨王,那2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总是坐满食客。今年50岁出头的老板娘朱丽娟说:“黄记馄饨延续至今已传五代,有120年的历史。”

黄家老一辈人卖馄饨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那时黄家太爷爷是挑担沿街叫卖。上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福鼎,猪被杀光,房子被烧毁,馄饨担被砸,黄家被迫停止营生。抗日战争胜利,黄家就在老房子的废墟上搭了个草寮子又卖起了馄饨。解放后,黄家在街头顶盖了木制房,经营到现在。注重品质,让每个客人满意,是黄家祖训,也是一种坚守。

黄家自制“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堪称一绝。朱丽娟自豪地说,翻遍整个福鼎城也找不到这么薄的皮。要知道擀那皮儿可得下一番苦功,上好的面粉揉成团需经过上百次地揉、捏、压、擀,才成一大张只有半毫米厚的面皮。最后像切毛边书似地将叠在一起的几层面皮切成均等均薄的四方小片儿。她丈夫和她小叔子每天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这皮上。

朱丽娟随手拿起一片馄饨皮盖在一张报纸上,无论多小的字,或是英文字母,都一目了然。皮儿如此之薄,令人拍案称奇。更绝的是,她让客人拎起皮的一角,用火一点,皮居然着火了,而且迅速化成灰,灰末呈白色,客人都忍不住惊呼连连。

备在白瓷盘中的馅,取料也十分考究,用精廋肉拌上七八种秘制配料细细剁成,不用绞肉机绞,就图那肉连筋的地道感觉。肉馅上还薄薄地铺了一层碎虾仁和干贝。用小竹签在盘中的馅里一挑,再往薄嫩的面皮上一沾,粘起皮儿托在手心里一攥就是一个馄饨,那娴熟的手法如空手生花。包好的馄饨,薄薄的皮散开来,裹着个豆豆般的馅儿,就像是一朵朵小花。

采访中,朱丽娟一个人在厨房里连轴转似的忙个不停。她说,每天店里得煮出三四百碗馄饨,节假日还翻倍。

不论是煮还是调味,她都不假手于人。三分钟左右,一锅的馄饨就可烹调好。端在手上,不论是从形、质、色来考究,都似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四角不规则形的白瓷碗内中,馄饨朵朵漂浮在缀着碧绿葱花的清澄高汤中,小巧精致如一枚枚蓓蕾初绽的粉色玫瑰,那犹抱琵琶的娇羞样,那扑面而来的浓郁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心生爱慕。

北方的馄饨皮厚肉重,福鼎馄饨中间鼓起,腹下展开,皮薄肉美,肉馅油而不腻,五味调和酸辣俱全,口感极佳,可以说是福鼎小吃的浓缩。店中一对情侣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馄饨,一边开玩笑地说:“这种酸辣刺激绝不是平庸的小吃可比,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就像谈恋爱,从一见钟情到共浴爱河,第一次接吻有点辣,暖暖的体贴有点甜,吃醋的感觉有点酸,难舍难分的泪水有点咸。”

店里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刘先生说,美

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他九岁和家人迁居浙江,可令他最难忘的就是家乡福鼎的馄饨。在他小时候,常常看到小贩肩挑担,一头架锅煮着热气腾腾的高汤,另一头架板上搁着用微湿的白毛巾盖着包好的馄饨,挑子底下的小屉和暗箱还藏着碗勺等物,一盏汽油灯挂在扁担头,晃悠悠的信步闲庭般沿街叫卖。每当遇到,他总缠着大人要吃上一碗。如今每个月,只要有空他都要带上家里的老老小小从温州来这吃上一碗馄饨,最多时一次吃了8碗。他还常常会在福鼎街头顶再买些本地制的绿豆酥、面茶糕,咬一口糕,配上一口馄饨,解一解乡愁。

朱丽娟说,店中现在平均每天外销的馄饨超百盒。福鼎馄饨已不仅仅是颊齿生香的美味,还承载着缱绻深绵的乡思乡愁。她还记得有一个名叫阿平居住在新加坡的乡亲,每年春节回乡探亲都要到店里,连吃上几碗馄饨才过瘾。阿平说离开家乡几十年,福鼎馄饨一直让他魂牵梦萦,小时候每当患上感冒发烧,父母亲总会给他买上碗馄饨,说也奇怪,吃后病也好了大半。福鼎馄饨是他这个外乡人的幸福记忆,他会为能吃上一碗馄饨而感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