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摆脱贫困——精准扶贫的福建实践

2014-10-17 09:42:2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的话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研究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制定新举措、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形成“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全国性的扶贫开发经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农村扶贫进入了新的攻坚期,我们继续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针对有些扶贫存在着扶贫资源精确瞄准不够,工作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全省各地在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等方面取得经验。连日来,本报记者就“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奔赴全省各地,采集我省精准扶贫的最新进展情况,以飨读者。

在建宁县均口镇黄岭村食用菌基地里,种植户正在采收香菇。

图为南靖县和溪镇英勇村搬迁前的旧村貌。

图为英勇村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新貌。

贫困户也能贷到款

——扶贫小额贷款的屏南经验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张川闽 张尚瑶)

14日,屏南县甘棠乡浙洋村村民张希平走进菇房,打开灯,看着架子上的菌包,兴奋地对记者说:“香菇马上就可以采收了,滑子菇下月就可上市。”

在2009年前,张希平还只是一个替别人开车的货车司机,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旧房里。他瞄上当地的特色食用菌产业,想通过食用菌栽培改变现状,可手头1万多元的积蓄只够建菇房,搭架子等,购买种苗、木屑、棉籽壳等生产材料的钱还没有着落。

张希平想去银行贷款,但没有财产抵押,也没有人替他担保。他好几天闷在家里,感到无助。这时,村支书李兴远登门了,问他是否想贷款。

“谁愿意把钱贷给我这样的贫困户?”张希平将信将疑。

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告诉记者,2007年,该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会,将省级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等存入合作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作为风险保证金,并为贫困户提供无抵押贷款担保服务。

2009年,张希平如愿以偿,获得了当地信用社的5000元贷款。他用这笔钱购买了食用菌栽培材料,第一年栽培了6000多个菌包,当年就赚了1万多元。第二年,他将规模扩大为1万多个菌包,并再次申请贷款,这次他的贷款额度为1万元。今年,他栽培了5万多个菌包,投入资金10多万元,贷款额度增至5万元,成为村里的食用菌栽培大户。张希平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准。去年,他用栽培食用菌赚来的钱盖起了三层半小洋楼。

村支书李兴远说,村里有40多户村民通过促进会申请了小额贷款,额度根据村民的综合能力来审查,负责审查的就是他,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小额贷款促进会的村级金融协理员。因为他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因此促进会聘请他当村里的金融协理员。

据了解,像李兴远这样的金融协理员,屏南县有500多名。乡金融协理员主要由三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村金融协理员主要聘用村主干。“摆脱贫困要持续扶持,需要两三年贷款的帮助。以前,扶贫资金就像撒胡椒面,每家贫困户都能分到一点,但针对性不强。”胡小青说。现在,有了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依托金融协理员,根据贫困户所从事的不同产业,发放相应的贷款。针对具体的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分步骤分类来扶贫,提高扶贫的精准性。目前,屏南县小额贷款促进会的本金为700多万元,贷款额度为4800多万元。7年来,促进会共受理了7000多笔小额贷款,贷款总额为2亿元。

据了解,屏南县有1500多户贫困户获得了贷款,实现了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县未出现一例违约贷款。2008年,屏南的做法被中国人民银行列为《2008年中国农村金融报告》的典型案例;2010年,在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上被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

据省农业厅扶贫开发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在11个县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试点。今年9月,省里还特意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广屏南的做法。

个性化扶贫,让山间野草变成宝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颜凑)

“这是黄栀子,可清肺止咳,凉血止血。这是小号牛奶树,可消积化痰,健脾除湿,通筋活血。别小看这些山间野草,它们现在可是我们致富的法宝。”11日上午,在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畲村,草药种植大户蓝福禄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一株株畲家中草药。

北山村是个畲族聚居村,畲族人口占87%。十年前,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曾担任该村村支书、现为七都镇组织委员的钟华杰说:“那时,村里都是黄土和稻草混合建成的土坯房,狭小的空间不仅要住下一家人,还要容纳鸡鸭、猪等家禽,通向外界的是一条一米宽的泥泞小道。”

北山畲村“山中无闲草,遍地皆灵药”,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天然药库”,野生中草药达200多种。并且,畲村群众长期和药材打交道,他们采药换钱,用草药治病,熟悉这些野草的药性。特别是蓝福禄,几十年的积累让他成了畲药土专家。

镇村看准畲药的优势与市场,请出蓝福禄,组建了北山畲村中草药协会。同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因户施策,宜种则负责种植、宜养则负责培养中药盆景、宜销则负责药材销售,发动村民种植畲药。

蓝福禄带领100多个村民上山找药,先后共收集了200多种畲家草药濒危苗种进行集中培育,打造“畲家药标准园”。去年,还成立了富强草药合作社,吸收更多村民进行畲药种植。

“没有地种药材,我们就上山开荒。”蓝福禄告诉记者,他们烧茅草垦荒山,开出了100多亩梯田,种上了百合、黄栀子等草药。“山上有1000多亩茅草荒地,一有空大家就上山开荒,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好事。”蓝福禄自豪地说。如今,北山畲村中草药种植面积达300多亩,仅中药盆景年产值就达120万元。蓝福禄向记者透露,仅他个人的收入,每年就有数十万元。

“村里还办起了草药加工厂,50多名女员工只需将草药晒干,将木本药材进行切片,每天就有百来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还不低,以前真的没想过。”村民兰梅钗一脸幸福地对记者说。

建生态养殖园,让残疾人在家门口致富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魏桂莲 通讯员 郑秀杰 康琳)

11日上午,记者来到罗源县西兰乡许洋村残疾人生态养殖园。5座用毛竹搭建的鸡舍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栖息架供鸡栖息。“现在生态园共有1500多只鸡,每半年就有一批鸡出栏,一年下来有近10万元的收入。10个股东每人可分红近1万元。”许洋村残疾人雷向文提着一桶饲料,一边忙着给鸡喂食,一边对记者说。

22岁的雷向文是生态养殖园的股东之一。他9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脚落下残疾。他在印刷厂当过工人,在酒店做过服务员,还在快餐店学过炸鸡。但每份工作他都干不久,要么工资太低,要么被老板嫌弃,要么身体吃不消。随着父母的年迈,一家人的生计压力越来越大。“如今在生态园上班,每个月能领到2000元工资。工作也比较轻松,就是负责看守,打疫苗、添饲料,给鸡舍消毒。”雷向文说,去年,在大家的帮助下,他还建起了新房子。

在许洋村,像雷向文这样的残疾人共有10名,过去基本上处于无业状态,但现在情况彻底改变了。村主任雷向祖说,许洋村山地多、田地少,山林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2012年,为鼓励扶持残疾人就业,村里利用农村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补助作为创业资金,把村里的10名残疾人集中起来,成立了残疾人生态养殖园,由残疾人统一管理。同时,在西兰乡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专业的生态养殖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

“公司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指导,由我们来统一饲养,待土鸡长足200天,公司会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大家搞养殖的风险减少了,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红火。”许洋村残疾人钟永添说。

“这种集中发展生态养殖的方式,不仅产生了规模效益,也不会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还能迅速带动贫困群体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西兰乡党委书记林颖表示,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很好,下一步将在全乡推广。

挂钩帮扶,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通讯员 林顺来 徐秋坤)

10月13日,南靖县和溪镇英勇村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

山脚下,一片毛竹林郁郁葱葱,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几幢漂亮的新楼房前。记者走进搬迁户刘清云的三层“小洋楼”,只见宽敞的客厅、摆放有序的家具,老人正带着小孩在家中嬉戏玩耍,笑语连连,一片温馨。

“老刘啊,有段时间没来看你啦。最近有哪些困难?修房子欠了多少钱?种植绞股蓝收入如何?”挂钩担任英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县交通局局长游南忠走进刘清云的新家边看边问。

刘清云回答:“修房欠的钱已还得差不多了,我今年种了一亩多绞股蓝,目前收入已达1万多元。”

“我挂钩帮扶英勇村,我和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你们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游南忠说。

“多亏了你们的挂钩帮扶,我们不仅盖起新房,门前这条路也得以拓宽,家里也通上了水电。”刘清云拉着游南忠的手说。

刘清云的邻居刘金良告诉记者,他家所在的村子,是一个“挂”在海拔800多米山腰上的村子。实施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后,新房子建起来了,但门前的一条泥巴路却让村民发愁。“遇上下雨,路又湿又滑,出行很不方便。”刘金良说。今年3月,挂钩帮扶英勇村的游南忠了解情况后,马上申报修路计划,并召集召开协调会,很快,道路拓宽工程顺利开工了。

游南忠又经过多方协调,为村民争取了10万元资金用于安置点的电网改造。

据了解,从今年起,南靖县实施县直单位“一把手挂钩帮扶”工程,选派26个县直部门挂钩县级以上贫困村,11个县直党群部门和政法部门挂钩软弱涣散村,同时,要求科级单位的一把手要兼任挂钩村第一书记。目前,该县已下派37名干部担任挂钩村第一书记,这些第一书记已着手解决挂钩村热点难点问题194个,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让一把手直接担任挂钩村第一书记,既能增强一把手的责任感,又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快速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尽快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村支书刘学阳深有感触地说。

一户一法,为贫困户“造血”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陈晓星 饶炳林)

10月13日一大早,在建宁县均口镇黄岭村食用菌基地,陈立胜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香菇。“今年,我种了3万棒香菇,预计收入可达7.5万元。”看着架子上长势喜人的香菇,他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43岁的陈立胜,是村里的贫困户。早些年,他在外地打工,后来返乡务农,由于村里耕作条件不好,种田效益差。“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加上家里人口多,孩子还在读高中,我们夫妻俩的生活压力很大。”陈立胜说。

今年,他看到村里有人在种植香菇,便也想试着种。可他得知,一亩地得投入12万元。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陈立胜一筹莫展。

今年3月,建宁元盛公司与镇里的12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根据陈立胜的实际情况,公司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公司大棚免租金,他只需缴10%的风险保证金,剩余的资金,一部分由公司借给他,一部分由公司担保贷款,种植的香菇以每斤2.5元回收。

眼下,陈立胜在元盛公司有双重身份:在食用菌合作社里,他是股东,有3万棒的香菇;在公司里,他和妻子都是员工,他负责烧锅炉,妻子负责生产菌棒。“我们现在也是上班族,一年下来,我们夫妻俩上班、种菇,收入可达10万元。”陈立胜掰着手指开心地算着。

陈立胜的故事是建宁县“一户一法”扶贫的典型例子。作为我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今年初以来,建宁县确定4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跟踪帮扶,针对1.1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因村施策、“一户一法”的“造血”式帮扶,针对0.67万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输血”式帮扶。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当年参与的扶贫对象,当年就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均口镇党委书记张骏鑫说,今年年初,均口镇根据全县精准扶贫的部署,对贫困户因病、因灾、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因素进行分类,一一建卡立档;再分别采取帮扶计划到户,因户施策进行帮扶。针对想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镇里成立扶贫助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管理、技术、销售等问题;另外,帮助对接国家政策,积极为贫困户争取享受政府惠农政策。

一户一法,扶贫“造血”。陈立胜靠种菇致富。

短评

帮扶更到位 脱贫更有效

薛希惠

2013年,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造福工程、定点挂钩、产业和信贷、智力、社会等多形式扶贫措施,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坚持造血与输血、扶贫与扶智、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前,我省各地根据部署,已经建立起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开始精准扶贫的新一轮实践。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主要包括3个内容:

一是精准识别。对于谁是贫困人口,将制定一个识别办法,通过有效的程序识别出来。

二是精准帮扶。针对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确定帮扶的责任人和具体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三是精准管理。要建立起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把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录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用。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我省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深入扶贫攻坚、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详细落实省直部门挂钩扶持制度,科学制定帮扶计划,保证做到低保救助到户、就业辅助到户、生产扶助到户、建房补助到户、医疗援助到户、就学资助到户、社会赞助到户、结对帮扶到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