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17日电(记者王凡凡 蒋巧玲)“因为店铺绝大部分都开设在外地,这‘沙县小吃’到底产生了多少GDP,形成了多少财税,还真的无法准确统计。” 参加两岸记者联合采访,路过沙县,“随意”且“外行”的一句问话,得到的却是上述这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 熟悉情况的记者都记得,起码从1997年起,这“沙县小吃”就是当地政府着力推动的一个“重点工程”:这一年,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与办公室、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宣告成立,“发挥当地群众善于制作小吃的优势,着力培育‘沙县小吃’这一特色产业,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问题”开始成为全县上下的一种共识,上升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从组织领导、营造氛围、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保障服务等方面入手,一系列配套措施也开始实实在在地推行,包括:制定《沙县小吃行规行约》、《沙县小吃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化实施意见》、《沙县小吃良好经营规范》和沙县小吃主打品种的企业标准,以及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店和示范店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并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联络组织;把每年的1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宣传小吃品牌,并组织团队到上海、北京、台湾、澳门等地举办“品牌展”、“品尝会”系列活动;邀请国家级专家到沙县举办“中华名小吃”专场认定活动;加强对经营业主的培训教育,提高经营业主的整体素质;设立专门的维权办,与各地公安、工商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受理各地小吃业主的投诉,维护经营业主合法权益和沙县小吃商标专用权;为经营业主提供资金信贷、“留守孩”教育管理、劳动保障等服务;组建沙县小吃集团公司,培育各类小吃餐饮管理公司;建设沙县小吃文化城;等等。 “沙县小吃从隋唐流传至今1000多年,但没有这一持续10多年的‘政府工程’,就没有今天,”临时应邀接受采访的新食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贤锦告诉记者。 有趣的是,在这位“沙县小吃”新一代创业代表口中,“今天”这个词却意外地得以“量化”: 第一组数字是关于他个人的。现年39岁的李贤锦初中毕业后开始学厨艺,1999年开始独立做生意,不过不是“小吃店”而是“饭店”即酒楼,2005年转行做沙县小吃,现在县城已有2家店铺并拥持外地7家店铺的股份。 “最自豪的一件事是,2010年我们公司曾代表福建饮食界亮相上海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在两个月时间内,日接待食客达1000余人,在33个小吃档口中列销售客份第一。” 第二组数字是关于他的村庄沙县高沙镇小洋村的。这个历史上曾以制作丝粉闻名的村庄现有登记人口1000多个,能看到的却只有100多人且全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到外地开店了,富起来了就在城里买房子,把人都接出去了。 “现在包括中央厨房、原料配送等这样的‘新鲜活’,政府都已考虑到了,开个店相对容易多了,不需要也没有人愿意再干制作丝粉这‘费劲不来钱’的事了。还有一个不便的就是在村里找不到合作伙伴,最近想试下‘百度定餐’,只好游说原先职校的同学加盟了。” 第三组数字是关于“沙县小吃”的。据估算,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各省的经营店已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营业额已超过60亿元。 “一年一度的‘小吃节’马上又要到了,现在这些事情已经不是政府而是我们百姓自己的事情了,大家都很积极。还有感觉大的政策背景也很好,一直都在提倡节俭健康的绿色生活,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对‘沙县小吃’也都很有信心。”(完) |
相关阅读:
- [ 08-08]冒菜在福州密度超沙县小吃 一年多开了300多家
- [ 06-27]沙县出招为小吃城徕客
- [ 06-09]《"永泰葱饼"商标被私人抢注》续 业内难以理解
- [ 05-02]沙县农村住房也可按揭贷款:不用抵押 两天放款
- [ 04-29]理论与探索:沙县小吃节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 [ 04-23]沙县小吃:拌面的花生酱,够“正”吗?
- [ 04-23]沙县举办青少年小吃兴趣班 沙县小吃技艺代代相传
- [ 04-22]沙县建小吃配料监管平台 确保口味正宗质量过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