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心潮》 作者:郑频
东南网12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文/图)
漆文化,源远流长八千年。如今,福建的漆艺术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漆艺术与生活还不够近,它的产业化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
从11月29日到12月1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福建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多、品类最全,并首次由海峡两岸漆艺术界共同参与的漆艺术大展。展览不但展示了海峡两岸漆艺发展的总体面貌,也反映出今后福建乃至全国在漆艺发展上的方向及需要克服的问题。
两岸漆艺的“汇报”展出
展览现场,北京的张先生带着儿子,在郭雷的漆画作品《流@不住》前驻足观赏。“这么简单的一幅画,却展现了人的一生。”张先生指着画中的人物,给儿子讲解:“这幅漆画中的人物,从一个小孩,成长为成年人、老年人,最后进入天堂变成一朵云彩,又化作雨滴重新滋润土地。其实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的循环。”他告诉记者,在这次展览中,他见识了古老文化的现代之美和现代价值,比如这样一幅很小的漆画,却帮助我们理解人生。
据本次展览的策划者唐明修介绍,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从海峡两岸汇集的1800多件作品中精选出280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台湾陈、赖、王三大漆艺世家,三大艺术院校共同亮相,展示了43位台湾艺术家85件作品。“这场展览的意义还在于,让全国人民知道两岸的艺术已经走在了一起,几千年的古老艺术得以复兴,而且福州成为近现代漆的故乡,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大。”唐明修说。
“看得出,两岸的漆艺家在审美上很不一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斌说,“从题材来看,大陆的作品侧重历史感、现代感和厚重感的交融,台湾漆艺受日本的影响很大,更开放一些;在创作上,大陆更注重技法而台湾更注重工艺。福建的作品更侧重漆画为表现形式,青年漆艺家的作品很值得关注。”
“展览可以讲是对我们整个漆艺近几十年的一个梳理,把创作和收藏、把近代漆画发展的脉络展示出来,给了从事漆艺的同仁们,尤其是年轻作者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冯健亲说。
漆器《风之音》 作者:彭坤炎
漆艺回归,应“接地气”
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三大天然材质之一,大漆出现在中国物质文化的历史舞台上,远远早于瓷与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追源溯流,河姆渡文化的髹漆木碗可被视为中国漆文化最早的实证,此后在战国漆瑟、汉代漆棺、南北朝漆屏风上,都不乏精美的漆质彩绘。大漆在器用上的装饰绘画,就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中国的漆艺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华丽绽放,漆艺术的流传之路,既是一条传播传统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一条连接古今、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但如今,漆艺却遇到了人们的疏离,离生活远去。
“从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大漆基本存在于生活领域。但现在它与人的距离很远,它在美术馆展出,作品也不是老百姓能享受得起的。我想在北京问10个人,会有9个人不知道大漆是什么,大众对大漆的认知处于非常弱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它的发展缺乏一个基础。”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徐天进说,“漆艺家应该在日常的器用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多做一些事情。这些漆器用具的价值,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碗、一个碟本身,而是整个人在生活中的品位、品质和趣味。当你拿到一个漆碗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愉悦是和在美术馆看到一件好的作品不相上下的。我们恰恰认为只有挂在墙上的才是艺术,所以造成漆艺如今的尴尬。”
对于漆艺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有用,《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漆艺在以前是一种‘有用’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审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审美的特征,另外一方面也在深化它的公共性或者社会性。我认为漆空间应走入一个公共空间,使得有用和审美结合起来,从而超越这种门类的束缚。如果要谈漆艺术的突破,一方面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其社会性和公共性。”
同济大学教授阮界望则对不久前上海的一场时尚消费展印象深刻。“这场展览让漆艺和市场‘碰’了一下。上海是对艺术非常挑剔的地方,但漆艺在这里却很‘接地气’,很受欢迎。漆艺与生活融合的感觉非常微妙,而且很有魅力。”
漆画《台北101》 作者:王贤志
漆产业,要打出“名片”
“漆艺要回归生活,漆的产业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赵斌说,但对于以福建为代表的大陆漆艺界来说,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他看来,福建漆艺在中国发展得最好,但是漆产业却一直没能形成,有多重原因。“我参加过福建的许多漆创意园、产业园的建立,但许多企业家并不是想做好漆艺术,而是为了拿一些政策和待遇,这不可取。福建漆产业发展有许多优势,福建漆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许多工人都在以作坊形式进行漆艺创作,因此从业人员多,也有许多高级技术人员。但同时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也面临着相互之间的技术壁垒、恶性竞争等问题。漆产业的发展,还得政府搭台,企业家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跟进,还需要有行业协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福建应该像做茶一样、做闽学一样发展漆艺,打出名片,留下光辉。”他说。
台湾艺术大学教授黄宝贤带来了台湾漆艺发展文创的经验:“其实,漆艺产品在台湾分为大量生产和小量生产。过去,台湾漆艺产品曾大量销往日本,但因为成本问题,台湾出口渐渐被大陆、越南等地取代。所以台湾漆艺产品面临着转型,向小众市场发展,随之也在向更精致的方向发展。”
“我们把文创分为文化、创意和产业三个概念。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创意可以融入创作之中,而产业又涵盖了生产与销售等环节。这是个多元社会,需要分工合作。让搞设计的人专心做好创意,创作好的产品交给产业方面去做。”他说,“漆很自由,不要用某种形式限制它,不制约才会有自由发展。这种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市场和收藏爱好者,哪个方向好,就往哪个方向流。但是有的东西是需要固定的,那就是漆产品的品牌定位,在这方面,两岸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