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航运中心厦门港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
冬日暖阳下,走进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现场,只见有近百个足球场大小的煤炭堆场已基本成型。四周立着20米高的蓝色防风抑尘网,在海边蔚为壮观;1500多米的引堤、引桥直插湄洲湾,连接着横跨在海面上的码头作业区;4台大型橘红色卸船机并排耸立在码头前沿,面对湄洲湾航道伸展巨臂,准备“欢迎”来自全球的货轮。
如今,在我省长3752公里的蓝色海岸线上,一大批这样气势磅礴的港口项目正加速推进——
可门港,在建的1-3号泊位将具备靠泊2艘30万吨级散货船的能力。作为我省唯一的储电一体化项目,项目达产后货物吞吐量可超过2000万吨,对优化我省能源结构、保障全省及周边区域的煤炭供应意义重大;
湄洲湾北岸罗屿作业区,8个深水泊位正紧张施工。其中,9-10号铁矿石接卸泊位均按40万吨级泊位标准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明年年底投用。届时,这里将成为我国上海港以南最大的铁矿石码头,辐射东南沿海及江西、湖南等省;
……
我省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拥有陆域海岸线长居全国第二,港口深水岸线居全国首位。
“加快港口建设是我省建设海洋强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的重要基础。”省港航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5年来,我省港口投资年均超过百亿元,位居全国11个沿海省份前列。
今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进一步提出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推进现有港口转型升级,建设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现代化港口群。至2018年,我省将每年投入100亿元进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6亿吨、1700万标箱。
大港口建设,带动产业大集聚,临港工业战略布局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主打大宗散货运输的罗源湾北岸,已吸引亿鑫钢铁、德胜钢铁、三金钢铁等钢铁巨头进驻,一座“百亿冶金城”正在崛起;在湄洲湾南岸和厦门古雷港区的“两液”核心港区,中化、炼化、翔鹭化纤等石化产业相继入驻,带动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在漳州龙海、招商局开发区,汇聚以诺尔港机、泰华、豪氏威马等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产值上百亿元……同时,储备中转、船舶修造、物流配送等一批关联企业也开始在我省各大港口集聚,发展壮大。
大港口建设,推动开放大格局,我省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航运枢纽。
近年来,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借闽出海”的货物逐年增长,年均增速达50%。“江西没有自己的炼油厂,而秀屿港邻近斗尾港中化炼油项目,在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支线贯通后,就可通过海铁联运推动闽赣两省产业对接。”中原港务工程部负责人表示。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2号客货滚装泊位和3号国际邮轮泊位均已具备靠泊条件,4、5号泊位正进行陆域的软基处理、堆场的回填处理。“码头建成后将成为海峡两岸‘三通’的综合枢纽和主要口岸,对两岸交流对接具有重大意义。”平潭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于锐星说。
福建港口这艘发展“巨轮”,正风帆高扬,破浪前行。

美丽的罗源湾码头

东南航运中心厦门港集装箱码头
东南网12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方炜杭)
岸线资源丰富的福建,港口发展水平却长期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
近年来,我省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联动发展,港口发展势头强劲。据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4.55亿吨,同比增长9.9%。
用在刀刃上
“福建沿海有27个港区、74个作业区。同一港口内,有些港区间隔只有几十公里,相当一部分港区仅有1-2个泊位,规模化特征不明显。”省港航管理局副局长叶祥辉认为,这种“张开五指”式的开发方式,制约了福建港口的崛起。
今年7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提出全力打造“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是指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厦门港海沧和福州港江阴,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福州港罗源湾可门和湄洲湾北岸,以临港工业为依托、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漳州古雷等核心港区(作业区)。
“这意味着,我省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资源和力量用在核心港区这一刀刃上。”叶祥辉说,从“张开五指”到“攥指成拳”,我省港口建设正遵循合理规划和集中开发的理念,谋求做大做强。
近5年,我省港口投资年均超过百亿元,其中近八成投向这“两集两散两液”。一大批符合各自港区定位的大型泊位正在布局:厦门海沧14号泊位,是我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项目建设将引领我省集装箱码头向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门港1-3号泊位建成后可同时靠泊2艘30万吨级散货船,将完善罗源湾南岸码头散杂货接卸能力;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共规划布置90个泊位,其中深水泊位61个,形成综合通过能力接近2亿吨,能满足古雷石化基地的需求……

繁忙的海沧港

罗源湾碧里码头一体化运营
与此同时,港口运营亦在摆脱各自为政的历史。
“过去,1-3号泊位属于新港公司,4号、5号泊位属江阴公司,哪家
揽的货,只能靠哪家泊位。而一体化运营后,各泊位不再区分彼此。”福港集箱江阴港区操作部经理金椿对记者说。
去年5月,福州港的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青州集装箱码头等3家骨干企业开启合作模式,在不改变股权性质的情况下,以福港集箱的名义联合运营11个泊位。
通过强强联合,码头、设备、航线等资源得以优化组合,运营成本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了。数据显示,1-10月,福港集箱在江阴港区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14147标箱,同比增长25%。
厦门集装箱码头企业也在探索一体化运营之路。去年12月,厦门集装箱集团正式成立,吸收合并原海天、象屿、国贸、海沧港务等4家码头公司的25个泊位,把码头市场上70%的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在一起。
此外,省交通运输集团、莆田市国资委、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签订《湄洲湾北岸港口整合框架协议》,决定把湄洲湾北岸15个公用散杂货码头泊位整合起来统一经营,确立湄洲湾大宗散货为主的枢纽港地位。
省港口协会秘书长黄锦认为,近年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大型化、专业化已成为总体趋势,通过联合经营、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龙头,旨在聚合发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福建港口对外整体竞争力。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
吸引大项目
放眼望去,湄洲湾北岸一派生机勃勃。已投产的东吴港区东1号、东2号泊位码头和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的生产区内,繁忙作业;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即将试投产;罗屿作业区内,我国南方最大的散杂货码头正紧张施工……
湄洲湾北岸东吴港区在建的东吴作业区和罗屿作业区,是我省“两集两散两液”中的重要港口群,铁路、高速公路等资源发达。这里相继吸引了中铁、国投、国电、金鹰、神华、泰盛、长盛等一大批国企、外企和民企入驻。落地和即将落地的临港产业重点项目涵盖浆纸制造、能源、临港物流、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
近年来,我省港口带动不再势单力薄,港口群与产业群、城市群的互动效应日益显现,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沿海集聚——
7月投产的泉州中化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计划配套建设我省首座30万吨级海上离岸码头,预计每年将给湄洲湾南岸带来18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江阴港整车进口口岸启用以来,改变了以往我国只从天津、上海等地进口整车的历史;罗源湾北岸,伴随可门港散货码头的成长,亿鑫钢铁、德胜钢铁、三金钢铁等钢铁巨头竞相进驻,“百亿冶金城”已然成型……
“以港口为基础的港口物流及海洋运输行业带来的经济产值极为可观,而港口物流的发展则必须以临港产业为基础。随着‘两集两散两液’布局的明确,港口城市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增强。今后,我省将着重在核心港区后方布设相应的临港项目及散货储备、中转基地。”叶祥辉说。
核心港区的“磁吸效应”正被不断催化,福建的“黄金海岸”正日益变得名副其实。
民资大举进军码头
东南网12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林侃)福州地区最大液体化工码头——江阴建滔化工码头10号泊位项目,目前已进入扫尾施工阶段,将于元旦试运营。
该项目由民企顺昌富宝实业有限公司投建,总投资4.5亿元。它的顺利投产,将在我省码头投资建设多元化格局上添上重要一笔。
近年来,我省码头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省政府与大型央企等“三维”项目企业的战略框架协议加快实施,央企、省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投资建设码头力度大幅增加,目前我省的港口码头已全由企业投建。
为鼓励多元化码头建设投资,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港口群促进“三群”联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海西港口群发展十条措施》等,吸引内陆省份企业投资,积极支持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配套码头建设,创新以省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整体连片开发机制等。
政策红利不断显现,近年来,投资码头的民营资本额及码头泊位均呈现大量化和大型化趋势。
福州松下码头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粮食物流为主的现代化企业,投资近20亿元,建设牛头湾作业区0-3号4个5000吨级至3.5万吨级通用泊位及配套设备设施。这是福州港民营投资的公共码头中投资额最大、最具规模的码头。
石狮市华锦码头储运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4个5000吨级至3.5万吨级通用泊位及配套设备设施,是当前泉州港民营投资的公共码头中投资额最大、最具规模、配套设备现代化的码头。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号泊位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为7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50万吨,总投资约9.38亿元。项目业主为福安圣农发展物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将有效填补港区粮食接卸功能空白,促进宁德与闽西北内陆城市山海经济协作,保障宁德及其周边地区粮食供给安全。
着力打造绿色港
东南网12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方炜杭)码头建一道防风网,投入1.4亿多元,你相信吗?
近日,记者在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项目现场看到,码头后方煤堆场的四周竖立起一排排高达20米的蓝色防风网,像屏障一样将整个堆场包裹起来。
“为最大程度减少煤炭的扬尘量,这项环保设施工程的巨额投资是值得的。”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项目综合部经理陈剑山说。
近年来,我省将生态省建设的理念融入港口项目,着力打造绿色港口。
“传统的装箱起重设备靠柴油机驱动,为保证电压的稳定,整个机组得一直处于高速运转耗油状态。按我们的测算,每吊起一个标箱要耗油1.1升左右,一台吊机每小时平均耗油17升,其中至少有12升柴油是无用燃烧。”江阴集装箱国际码头一位技术人员对记者说。
经过改造,每台起重机每吊载一个标箱只要耗电1.97千瓦时,相比柴油约能节约6元钱。“‘油改电’减少了有毒气体的排放,也为港口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推动沿海港口167台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油改电”改造项目,提高我省沿海港区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截至今年底,项目已完成投资2.15亿元,共改造完成124台。今年预计将完成投资2720万元,改造19台。
我省还加快推进沿海港口围填海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福州港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围填海区域生态建设和修复,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在我国沿海港口进行生态修复的首个试点工程。牛头湾作业区将实施围填海区域北部和东部沿海侧陆域防护林造林工程、海岸滩涂湿地修复工程及人工鱼礁投放工程,计划投资1574.7万元,进行约50公顷试点范围的生态修复,预计2015年完成。
海运,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专访福建省海运集团总经理杨锦昌
东南网12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方炜杭)
航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外贸运输90%靠航运完成。我省航运业在保证重点物资流通、对台运输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11月,福建省海运集团成立,集团优化整合了福建省轮船有限公司、福建省厦门轮船有限公司、福建东方海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散货海运、集装箱海运、海上旅游等资源,总资产达50亿元。
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福建省海运集团总经理杨锦昌表示,集团的整合组建,对打造我省航运龙头企业、提升海运竞争力、建设海洋强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做大做强福建海运,将进一步提升我省重点项目的运输保障能力。”杨锦昌认为,当前,省内临港重工业,如大型钢铁、电力等项目不断上马,物流量不断增加,对规模运力的需求将更旺盛。“我们将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保证运力发展速度快于项目发展。”
杨锦昌认为,海运与港口是现代大物流供应链的两个极为重要的节点。福建天然港湾优势明显,加之省内大宗货源进出口基本都是通过水路、港口进行,海运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省正加快港口建设步伐,这将带动海运发展;而拥有强大的海运船队,也同样对港口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杨锦昌表示,福建省海运集团的整合组建后,以其运力结构与运输结构协调发展以及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巨大优势,将有力突破我省海运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投入有限、规模不大、结构老旧、经营模式单一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瓶颈。
海运的发展将为港口地区带来许多处于其产业上游的大型供应商与贸易商,提升相关产业的层级。与此同时,浙南、赣东南、粤东、台湾等地区也将通过我省众多良港,完成至贸易目的地的经贸行为,促进我省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从这一层面上看,福建海运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杨锦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