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灯的每一个动作都源自生活 如今的美山村里,不少居民盖起了别墅,现代化气息十足,但逢年过节要跳“采茶灯”的习俗依然没变。 林昌鼎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每逢春节,“采茶灯”舞队就会挨家挨户地表演,为大家拜年。从村头起一直表演到村尾,一路上会聚集越来越多的观众,每当”采茶灯”舞曲的锣鼓响起时,也便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因此,“采茶灯”也被当地人民视为吉祥舞蹈。 据龙岩新罗区文化馆馆长兰茂林介绍,“采茶灯”是源于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从茶山劳动中提炼舞蹈语汇,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歌舞、说唱及民间小戏等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提炼而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中原遗风,距今已有至少200多年的历史了。 今年82岁的老艺人林昌鼎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其实“采茶灯”里的每个动作,都源自生活,体现的正是闽西人勤劳的精神。清晨打了露水的茶会更香,所以采茶姑娘们都是提着煤油风灯趁天没亮就上山采茶,于是在“采茶灯”的表演中就有了煤油风灯和麦折扇的道具。因为清晨露水多,采茶姑娘们要打掉露水,“采茶灯”表演中的打草动作正是与此相符合。 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前会长李雨民说,早期的“采茶灯”,中间还穿插许多说唱和小折子表演(俗称“杂色”),如《大补缸》、《打花鼓》、《闹花灯》、《卖花线》、《哭五更》、《兰继子》等。由茶公、茶婆2人,采茶姑8人,武小生、男小丑2人组成,他们边舞边演,穿插道白或演唱。而演变至今,更多的是由10-12个采茶姑娘的角色组成,梳长辫,扎红绳,一手执绸花折扇,一手提竹花篮灯。载歌载舞。 “采茶灯”发展至今,已然成了龙岩象征性的文化标志。据介绍,198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函龙岩县文化局确认“采茶灯”原产地系龙岩美山村,并把原始曲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文化遗产”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采茶灯正是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相关阅读:
- [ 02-04]高雄灯会艺术节暨第四届北京特色周3月开幕
- [ 01-30]台胞冬令营营员体验河北蔚县传统剪纸
- [ 01-28]图: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相台北
- [ 01-26]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亮相台北101大楼中华艺术馆
- [ 01-22]韩朝将对朝文化遗产共同调查 落实半岛信任进程
- [ 01-18]中央财政近十年共投入1.2亿保护西藏非遗
- [ 01-17]泉州“刣狮”成闽台文化交流新品牌
- [ 01-08]土楼之乡永定去年接待游客突破470万人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