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坂美山原生态采茶灯参加“四城同乐”网络元宵晚会演出照片
82岁的林昌鼎老艺人正在看亲手抄的歌词
苏坂学校“大课间”采茶灯照片
东快讯 (记者 陈楠 通讯员 邱善聪 文/图)
今年82岁的林昌鼎,自17岁起就与“龙岩采茶灯”(以下简称“采茶灯”)结缘,“采茶灯”于他而言是故乡的味道,而他跳了一辈子的“采茶灯”,于龙岩而言更是一张城市名片。在龙岩,城市里最著名的雕像是“采茶灯”主题雕像;人们口里常哼的小调是“采茶灯”;市民跳的最多的舞蹈也是“采茶灯”。在这个流行“小苹果”的年代里,许多龙岩人却坚持跳代表勤劳的“采茶灯”。
“采茶灯”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起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据传至今已有至少200多年的历史。“龙岩采茶灯”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采茶生活。象征劳动人民勤劳精神的“采茶灯”被当地人代代口传心授,沿袭至今。几个月前,更是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茶姑娘、茶婆曾经多为男扮女装
从龙岩市区出发,往东北方向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采茶灯”的发源地苏坂镇美山村。
在村里,东南快报记者见到82岁高龄的“采茶灯”老艺人林昌鼎。林昌鼎的家族里,祖祖辈辈都是“采茶灯”艺人,他从1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采茶灯”,他说,“一开始男扮女装演采茶姑娘,演了3年,后来演队伍最后面的男孩。等年纪大点,演的就是茶公或者茶婆了。”
茶公、茶婆是“采茶灯”队伍中的领队,俗称“师傅”。茶公、茶婆角色有着足智多谋、风趣诙谐的特点,能随机应变,即景歌赋。常用当地人熟悉的方言,说出精彩贴切的顺口溜,使得“采茶灯”歌舞更加生动活泼。
如今,林昌鼎还会常常哼着“采茶灯”的小调,口袋里揣着亲手抄写的“采茶灯”歌词,视如珍宝。为了让“采茶灯”更好地传承下去,林昌鼎还在村里收了四个女徒弟。
今年89岁的林水标和林昌鼎一样,是美山村里为数不多的“采茶灯”老艺人。他从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采茶灯”。他说,那时候村民们的娱乐项目并不多,所以“采茶灯”对大家而言不仅是一种吉祥舞蹈,更是一种娱乐方式。很多人自发地拜师学起“采茶灯”。只不过,那时候大多数艺人都是男性,采茶姑娘、茶婆等角色也多由男扮女装。而如今,村里也有了一队新的“采茶灯”舞队,大多是三四十岁的年轻女性,林水标他们也时常会为年轻的“采茶灯”舞队指点一二。
“采茶灯”融入到了校园活动中
“采茶灯”在苏坂镇也是连娃娃都熟悉的一种舞蹈。每天上午9点30分至10点,是苏坂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此时100多名学生都会聚集在操场上,跳起“采茶灯”。
对于初三的陈梦霞来说,“采茶灯”能算得上她的一项特长了,她说:“我们不用学唱腔,学的是舞蹈动作。学校举办晚会,或者同学聚会,我就有机会跳‘采茶灯’舞,有时还能代表学校参加大型演出。”在学校里,陈梦霞已经是“采茶灯”方面的大师姐了,还担负起了给师弟师妹们教学的任务。
苏坂学校校长卢文红说,因为苏坂是“采茶灯”的发源地,所以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就把“采茶灯”融入到了校园活动中。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教学,音乐老师和体育组配合教学。我们根据学生活泼、天真的特点将“采茶灯”进行改编,改编后的“采茶灯”以走步为主,通过队形变换,演起来花样多了,趣味性就更强了。”除了“大课间”活动,苏坂学校还专门成立了28人的“采茶灯”舞蹈队。
采茶灯的每一个动作都源自生活
如今的美山村里,不少居民盖起了别墅,现代化气息十足,但逢年过节要跳“采茶灯”的习俗依然没变。
林昌鼎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每逢春节,“采茶灯”舞队就会挨家挨户地表演,为大家拜年。从村头起一直表演到村尾,一路上会聚集越来越多的观众,每当”采茶灯”舞曲的锣鼓响起时,也便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因此,“采茶灯”也被当地人民视为吉祥舞蹈。
据龙岩新罗区文化馆馆长兰茂林介绍,“采茶灯”是源于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从茶山劳动中提炼舞蹈语汇,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歌舞、说唱及民间小戏等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提炼而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中原遗风,距今已有至少200多年的历史了。
今年82岁的老艺人林昌鼎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其实“采茶灯”里的每个动作,都源自生活,体现的正是闽西人勤劳的精神。清晨打了露水的茶会更香,所以采茶姑娘们都是提着煤油风灯趁天没亮就上山采茶,于是在“采茶灯”的表演中就有了煤油风灯和麦折扇的道具。因为清晨露水多,采茶姑娘们要打掉露水,“采茶灯”表演中的打草动作正是与此相符合。
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前会长李雨民说,早期的“采茶灯”,中间还穿插许多说唱和小折子表演(俗称“杂色”),如《大补缸》、《打花鼓》、《闹花灯》、《卖花线》、《哭五更》、《兰继子》等。由茶公、茶婆2人,采茶姑8人,武小生、男小丑2人组成,他们边舞边演,穿插道白或演唱。而演变至今,更多的是由10-12个采茶姑娘的角色组成,梳长辫,扎红绳,一手执绸花折扇,一手提竹花篮灯。载歌载舞。
“采茶灯”发展至今,已然成了龙岩象征性的文化标志。据介绍,198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函龙岩县文化局确认“采茶灯”原产地系龙岩美山村,并把原始曲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文化遗产”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采茶灯正是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奋斗十年“采茶灯”成功“申遗”
在过去,“采茶灯”的传承靠的是一代代的口传心授。但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谢世,“采茶灯”最原始的表演程式的传承也成了龙岩最担忧的问题。为此,他们希望能够把拯救“采茶灯”这一民间艺术与“申遗”结合在一起。
据介绍,“采茶灯”自2005年踏上“申遗”之路,一走就是十年。2005年,“采茶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遗”名录后,龙岩市新罗区就启动了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系列工作。让人惋惜的是,2005年的首次申遗,由于准备不足,最终以落选收场。2008年及2011年,“采茶灯”又连续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申报方向稍有偏差,均告落选。
为了继续“申遗”,在2012年,新罗区还专门成立了“龙岩采茶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还是锲而不舍地申遗。“申遗”小组组织专家组多次走访、寻访有关民俗专家、项目传承人和知情群众,了解情况,查阅了文史、县志等有关资料,搜集线索,对“采茶灯”的历史、传承及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历时半年多,完成了“申遗”文稿。
近年来苏坂镇还筹备建设“采茶灯”主题公园,成立了“采茶灯”文化公司,来强化“采茶灯”品牌建设。新罗区在苏坂镇美山村还设立“龙岩采茶灯文化活动中心”,展厅内收藏着传统采茶灯表演的各种道具、服装,并详细记录了“采茶灯”文化的起源、发展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国务院最终将“龙岩采茶灯”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昌鼎觉得,“采茶灯”作为龙岩特色的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虽然现在已经82岁了,但他希望继续唱下去跳下去,并将采茶灯传授给更多的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