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吸引了众多境内外媒体记者。本报记者 张永定 摄
东南网3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周琳 胡斌)6日下午,福建代表团全团审议向境内外媒体开放。灯光璀璨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迎来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香港文汇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及路透社、共同社、彭博新闻社等海内外90多家媒体的130多位记者。
“福建厅可以说是人民大会堂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厅。习总书记去年两次到福建考察,福建去年又获批自贸试验区,并被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两次提到了福建。所以,我们今天到福建厅来可是备了很多问题。”在这些海内外媒体记者看来,福建发展中的亮点、热点如福建厅的灯光一般夺目。
“感谢广大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福建的关心关注,我们热烈欢迎大家到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尤权的开场白简单而热情,尽显开放胸怀。
就支持老区加快发展、加强闽台交流合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当代农民的职业培训、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代表们的发言重点突出、话语精彩,现场快门声不断、闪光灯不停。
进入媒体提问环节,人民日报记者首先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请问尤书记,福建在推进扶贫开发上有什么设想和举措?”
尤权就这个问题首先同记者们分享了福建扶贫开发工作与人民日报的缘——1984年6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读者来信 《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福建福鼎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30多年来,赤溪村从“就地帮扶”到“造福工程”再到“整村扶贫开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2014年,赤溪村农民人均收入近1.2万元,是扶贫开发前的60多倍。
尤权说,赤溪村的变迁,是福建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福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仍有90多万人口尚未脱贫,而且他们都处在条件比较差的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以突破,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加以推进。
尤权指出,打好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央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举措。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理念,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不等不靠,在思想观念上先摆脱贫困;其次,要有一条好的路子,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第三,要有一套好的政策,深入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强化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整村推进、领导挂钩、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第四,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技术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去年,福建与天津、广东成为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引起高度关注。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如何? 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新华社记者对此很关心。
“十分感谢大家对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关注。”省长苏树林说,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组织机构,建立了项目推进机制、评估推广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确立了近期186项试验任务,建成了“一口受理”网上服务平台,拟定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重点在“四个突出”上下功夫:一是突出试验功能,立足与兄弟省份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体制;三是突出对台特色,探索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四是突出开放优势,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相结合,创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清新福建’令人印象深刻。过去一年中,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方面有何打算? 在这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
“在当前的发展新常态下,福建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哪些新办法新举措?”
“福建省把治理餐桌污染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成效如何?”
“目前闽台金融交流合作有何新进展?”
记者们争先恐后举手提问,林宝金、郑新聪、张志南、周联清、刘可清等代表先后作答。福建发展话题说不完,提问时间延长到近一个半小时,现场热度不断上升。
前所未有的新常态、前所未有的大力度,福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汇集了新能量、激发了新活力,也聚焦了来自海内外的无数新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