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社举办学习全会精神座谈会
2015-11-26 07:24: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刘宝琴 |
分享到:
|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叶飞文: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精神都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两大目标的关键。实现两大目标要求保持中高速增长速度,产业转型升级是重要支撑,是形成未来新供给新动力的主要抓手。 创新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基本动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点在于创新,要营造“双创”良好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技术进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引擎,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技改和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发展的新模式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协调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要破解“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补短板、充软体、强服务、促平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我省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全省产业布局,统筹山海、城乡、海陆产业发展,聚焦湾区产业和沿海沿江沿线的纵横向产业轴带,加强产业区域分工协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 绿色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放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内外联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深化闽港澳台侨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急需人才,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产能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拓展产业转型发展空间,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共享发展是转型升级的民生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实力,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打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公平享受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应贯穿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激活存量、优化大盘,创造增量、做大总量,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筑平台、促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特色明显、市场占优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一是产业布局力争特色集聚、错位发展。综合考虑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支撑,推进差异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石化产业集中布局湄洲湾、古雷石化基地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东南沿海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机械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商务车轿车、客车、特种专用车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四大船舶集中区等。纺织鞋服产业重点提升长乐、泉州两大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和泉州、莆田两大鞋业集群。二是主导产业力争做优做大、强者恒强。推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推动旅游、物流、金融、文创业更大突破、规模化发展,培育成四大新的主导产业,构筑“3+4”主导产业支撑新格局。三是制造业力争填平补齐、壮大集群。主动对接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包,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重大制造业项目,推动石化上中下游双向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电子扭转“缺芯少面”局面、机械装备聚焦“数控一代”及智能制造,推动高端化发展,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品牌企业和十亿级品牌产品,建成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四是现代服务业力争融合发展、高效集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更高水平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农业的物流、电商、金融、数字创意、文创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专业化高端化;着眼于消费需求升级积极发展旅游、健康休闲、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五是传统产业力争升级改造、补齐短板。突出做强特色和改造提升,以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路径,以工业互联网创新、“机器换工”等新一轮技改提升为抓手,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绿色化转变,提高产品功效性能、品牌质量、适用性和可靠性,做优做强纺织化纤和鞋服生产基地,打造中国不锈钢新材料基地和铜生产研发重要基地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基地。六是新兴产业力争规模壮大、层次提升。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加以突破,力争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互联网经济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
相关阅读:
- [ 11-24]郑承军: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四个关键词”
- [ 11-24]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全面小康 全民共享
- [ 11-24]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 [ 11-24]五中全会决胜全面小康的蓝图和亮点
- [ 11-24]深刻领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
- [ 11-23]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宣讲团到莆田宣讲
- [ 11-21]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宣讲团到莆田宣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