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虹润精密仪器:立工匠精神 做“百年老店”
2016-04-11 07:14: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
立工匠精神 做“百年老店” ——听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创业者谈供给侧改革 东南网4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梁建平 刘辉 吴柳滔) 它的产品上天、入地、下海,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电、高铁、采矿、石油、环保等领域; 它的客户名单里,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内行业翘楚,有美国微软、瑞士ABB、德国蒂森克虏伯、日本日立等国际巨头; 它还打破了显示控制仪表领域欧美日产品的技术和价格垄断,为中国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 它的名字叫虹润,一家成立于1995年,专注显示控制仪表研发和制造的民营企业,每年生产的30万台仪表产品畅销海内外。 仪表是机器设备的大脑,高精度的仪表是高精尖设备里的关键部件,被视为不传之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出具的一份证书写道:“福建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数字仪表,在应用于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实验任务中,控制精度高,技术可靠,工作稳定。” 而这样的一家企业,居然出自山路十八弯的闽北山区顺昌县。不起眼的厂门内、不壮观的厂房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孕育了如此“高大上”的企业?在仪表行业也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压力的今天,它又如何赢得市场,稳步发展? 近日,记者在虹润的厂区里,与创业者林善平深谈,寻找答案。 回望来路,林善平最感慨的是,虹润20多年来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深耕一个领域,一步步地实现“造国际一流仪表,让虹润走向世界”的愿景。他把这背后的努力归结为“工匠精神”。 “只有以工匠精神来做好每一个细节,做精每一个产品,才能争得行业先锋,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工匠精神,才能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历经风雨见彩虹。当下的供给侧改革,特别需要企业和企业家把工匠精神立起来。”林善平说。 “精”当头,质量不许“差不多” “产品质量不能说‘差不多’就可以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指着自动化的生产线,林善平说。 虹润产品的返修率,原来一直徘徊在5%,这在同行业算是比较好的,不少人都认为“差不多”了。但林善平不这么看。出于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他坚持让技术人员想办法再提高。 为此,虹润购入全自动高速贴片机、软件自动烧录机、工装夹具精雕机、激光打标机等设备,还花了三年半研发自动校验机。原先人工校验一台仪表要20分钟还易出错,现在一分钟可校验5台,而且不出错。同时,还研发机器人点焊机等,产品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9%,返修率降至千分之五,客户满意率直线上升。 这只是虹润精益求精的一个细节。虹润的“精”,包括精细、精确、精致,贯穿于生产的全流程、制造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林善平所推行的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 虹润各部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比如在车间,悬挂着一台台液晶显示屏。这是虹润生产流程信息化的电子看板,有了这个,产量、质量、一次组装合格率、返修率、生产进度等一目了然,可实时控制。 而在每一名工人的工作台上,又有一台显示器,工人对照屏幕上的电路图、操作步骤作业。屏幕上显示的,是作业指导书。4年多来,公司已编写5000多份作业指导书,覆盖90%的产品,未来要覆盖所有产品。 原先的生产流程也挺好,为啥要做这么烦琐的工作?一些高管也不理解。原来,由于仪表设备的特殊性,工人不同的布线手法可能生产出同样的产品,但由于内部结构不一样,会给使用、维修带来困扰。 要让产品更“精”,就要改造原有的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就是通过预先写好的操作流程,一丝不苟,让每一个工人按流程操作,避免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造成产品的哪怕一点点的差别。 “加上标准化,才能真正提高产品品质,这也是一项革命。”林善平说,有了作业指导书,工人按章操作,就能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越来越‘傻瓜’,产品性能越来越‘智慧’,客户使用起来越来越‘傻瓜’”。正因如此,林善平把这些指导书视为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 的确,虹润对“精”的追求,极致到近乎刻板的地步。 为提高工业化水平,虹润引入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但不是一引了之。为最大限度适应仪表的专业化生产需求,虹润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对这些系统进行适配性的改造,大大提升系统的精细化水平。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差了点这种精神,在市场上就差了一大截竞争力。”林善平说。 因为对精的追求,虹润收获了500多项专利、100多项软件版权登记,主持或参与起草41项数字仪表国家标准。 “精”字当头,让虹润站上行业高地,在显示控制仪表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也赢得了效率,与10年前相比,员工总数不变,但年产量从10万台增至30万台。 “专”为本,坚守不得忘初心 工匠精神,“精”字好写,但做起来不易。为了做“精”,必须做“专”。 十几年前,虹润曾跟随市场开发流量计、液位计、执行器项目,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由于专业不同,做得并不好。是继续死磕下去,还是及时收手,回归自己的专业,专注于显示控制仪表? “当时我的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但我们最终决定壮士断腕,舍弃流量计、液位计、执行器项目。”今日谈起,林善平对那次决断仍引以为豪。 也就是这次选择,让他对工匠精神多了一层理解:一辈子执着地做好一件事。“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一个匠人,对认定的事要专注去做,心无二念,坚守不移。” 2008年,有人想把武夷山的1000亩茶山盘给他。那时,茶叶售价开始起步,他曾动过心,但最终放弃了; 前些年房地产开发热,有人鼓动他投资,他不为所动; 虹润发展顺风顺水,有人给他出点子,要学会包装,学会讲故事,推销自己,上市融资,风光无限。他谢绝了; …… “术业有专攻。一个企业家的知识、阅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专注于专业,才可能求精取胜,所以我不搞房地产。我的想法就是一门心思把显示控制仪表做到国际一流。我也不随便延伸产业链,更不盲目扩大产能。你得尊重市场规律,更要敬畏专业规律。扩张规模,如果管理跟不上,带来的必然是品质的下降。”林善平说。 踏踏实实的坚守、心无旁骛的专注,奠定了虹润在业界的领军地位,也是他心中虹润打造“百年老店”的基本功夫。 有一件事让他很感慨。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仪表企业,在中国做了多方调研,最终找到虹润,购买虹润产品贴牌,在全球销售。林善平说:“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我们拼命学习、借鉴他们,那句‘我们能够满足工业自动化的所有需求’的广告语,至今仍记得;现在他们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说明虹润的品质得到世界认可。” “专”字为本,虹润收获的不只这些。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制造业不景气,很多装备停工,仪表市场需求下降,国内一些同行失去信心,关门的有之,转行的有之。但虹润凭着坚守专注之功力,销量持续增长,还有利润空间。 眼下,虹润正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任务,谋求下一个更大的突破。 “等到市场回暖之时,抢得先机的一定是我们。”林善平说。 “聚”为要,创新不竭靠合力 手工业时代的工匠只要有恒心,单打独斗就能扬名立万。不过,在大工业尤其是工业4.0时代,在虹润,工匠精神有了新内涵。林善平把它总结为两个字。 首先是“创”。传统工匠也许给人一种刻板、守成的形象,而在工业文明社会,创新驱动是企业葆有活力的不二法门,成功的现代工匠需再追求一个“创”字。虹润能称雄仪表市场,离不开持续的创新。 10多年前,虹润与合作伙伴发生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几番折腾,公司发展面临危机。林善平说:“风波过后,痛定思痛,我们深深认识到,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生存,更无从发展。企业需要以创新铸造自己的生命力。” 创新,需要聚集各种资源,形成合力;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分工协作。于是,就有了林善平同样注重的第二个字——“聚”。 虹润去年产值1.8亿元,但单人产值达70多万元之高,规模虽小,却是典型的“高精尖”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其实就是人才密集。虹润身居深山,却卧虎藏龙,人才荟萃,凝聚成合力。 “人才愿意来,工匠精神能践行,是因为我们善待工匠。”他说。 2006年,虹润迈出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转型成功与否,人才是关键。他当机立断,一次性拿出公司40%的股份分配给高管和研发人员。 当然,利益捆绑不是唯一办法。他的人才策略,还有“内培”和“外引”。 内培,就是定期输送技术骨干到德国、日本学习,积极参加国内仪表行业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同时轮岗提升,以考带学,每年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激励员工学习提升;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外引,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前沿城市成立研发中心;引进浙大、南航等高校院所人才,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院士专家团队…… “聚”字为要,成就了虹润创新活力,开发出数显仪表、无纸记录仪、电工表与转速表、隔离器与安全栅、过程校验仪等五大系列产品,以高性价比与欧美产品竞争。这就是后来林善平所说的“金榜题名五子登科”。 2009年,虹润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后,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4年,虹润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项目还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这些年,虹润接连拿下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产业振兴项目资金支持。
采访手记 >>> 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在仪表行业不景气的当下,虹润仍满负荷生产,不论是国内高精尖项目还是国际大企业,都要虹润供货。他们看中的是虹润产品过硬的专业品质。 董事长林善平说,这应当庆幸长久以来的坚守——专注于做仪表,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林善平把自己称作匠人。匠人满怀匠心去生产时展露出的工匠精神,正是虹润的制胜法宝。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词汇,出现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之下,出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呢? 一种精神被倡导,是否意味着它或多或少曾被遗忘或者漠视?当我们看到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去澳大利亚购买奶粉时,应该反问,我们的生产缺少了什么?是的,是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那种耐心、那种专注、那种敬业、那种执着……或许,追求数量多、追求大而全的浮躁心态,让我们一时眼花缭乱、茫然失措,以至于不能或不屑于专注做好每一件事。 真正的工匠是耐得住寂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专注坚守,敬畏专业,把每一件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着自己的心血、情感、灵魂。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许多行业、企业都在积极努力,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可以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真诚专注;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匠人易寻,匠心难得。漫步富屯溪畔,看凉月出没,星斗隐现,林善平知道,夜空中有虹润的仪表在工作,而每一个仪表,都是几十年的心血积累,都是精益求精的结晶。他的梦想是,以工匠精神打造的虹润成为“百年老店”。 我们相信,只要工匠精神不失,林善平的梦想就能实现。我们也呼唤更多的工匠涌现出来。 |
相关阅读:
- [03-16] 安全生产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 [03-29] 李克强: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
- [03-28] “工匠精神”从哪儿来
- [03-28]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
- [03-31] 记者调查:探寻国外“工匠精神”的精髓
- [03-23] 安监事业需要注入工匠精神
- [03-28] 传承“工匠精神”需要沃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