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经济 > 正文

从贴牌到创牌 晋江玩具开始玩转市场

2016-07-17 07:14: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姚煜娟)晋江商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晋江玩具出口3498.8万美元,同比增长42.95%;同期,晋江玩具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39.8%。两项数据的增幅,居晋江各传统行业之前列。

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晋江玩具出口行业却逆势大幅增长。对此,业界分析认为,尽管整体发展仍面临诸多掣肘和不利因素挑战,但历经3年多的转型之后,晋江玩具业正逐步走出困境。

昔日辉煌

上世纪90年代初,部分晋江人开始从手工作坊起步,大力发展玩具制造业。至1995前后,在晋江安海一带,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玩具产业基地。

“那时,我们以外贸接单和贴牌生产为主,由于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低廉,产品出口竞争力强,利润率都在30%以上,根本不愁订单。于是,大量泉州民间资本,开始流入玩具产业,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各类玩具企业得以诞生。”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晋江安海玩具同业公会会长、晋江嘉利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清海告诉记者,那时,晋江的安海和广东的澄海,被称为国内玩具业的“两海”,十分风光。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到2000年前后,整个晋江的玩具业就开始出现衰退。与此同时,另一个玩具主要产地广东澄海却继续延续着辉煌——目前,当地玩具企业已达3000多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熟悉晋江玩具产业发展的晋江总商会副会长陈清勤告诉记者,对比澄海和晋江玩具业的一盛一衰,可以发现:澄海玩具产业从来料加工到贴牌,再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一路进取、不断转型,使得产业逐步壮大;而晋江一直坚持为外资企业代工,自主品牌意识薄弱,自然前景暗淡。

品牌输出

此后的多年内,晋江的玩具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被澄海全面赶超并远远甩在后头。整个晋江的玩具业,呈现出低迷颓势。

2012年前后,不甘现状的部分晋江玩具企业,决定谋求突围。转型方向之一,就是自主创牌。

“晋江玩具业规模一直徘徊不前,表面上是要素价格涨价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整个国内‘代工模式’的式微和经济大环境的变迁。”许清海告诉记者,意识到症结所在后,从2012年起,部分晋江玩具企业,开始告别代工和贴牌模式,走上自主创牌之路。

记者从晋江工商部门了解到,2012年以来,整个晋江玩具业兴起了一股商标注册热。数据显示,3年多来,晋江玩具企业注册各类商标104枚,其中,2枚获中国驰名商标。

走进晋江隆龙玩具公司展厅,记者看到,各类印有“隆龙”商标的玩具布满了整个展厅的柜台。公司副总经理赖晓宁告诉记者,公司超过八成产品出口欧美,过去均是以贴牌和代工模式进行生产,但从2013年年底开始,公司改以自有品牌“隆龙”出口。2年多来,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持续攀升,去年已达200多万美元,今年则有望突破300万美元。

由外转内

就在不少晋江玩具企业对外输出品牌、力拓出口生存空间的同时,一批晋江玩具企业,也开始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实行“出口转内销”战略。

一直以来,晋江的玩具产业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而对国内市场的产品模式和销售网络均较为陌生。

“再陌生也必须启动内销!”许清海认为,近年来,随着中产阶级崛起,国内玩具产业消费市场在急剧扩张。与此同时,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也会极大地刺激玩具产业的需求。眼下,连玩具洋品牌也看好国内的玩具消费市场。

陈清勤告诉记者,与深谙国内玩具消费市场的澄海玩具企业相比,晋江的玩具企业在销售网络布局方面劣势明显,但也有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与苛刻的欧美买家打交道,晋江玩具企业在产品品质把控方面优势突出。此外,晋江的玩具企业更注重“抱团”,多家企业一同布局销售网络的模式正在成型。这种抱团的模式,可以避免重复投资,还能减少大家的资金压力。

自2013年开始,嘉利、恒盛、嘉隆等多家晋江玩具龙头企业先后宣布启动内销。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近百家晋江玩具企业,开始由“外”转“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