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泉州记者 何金 发展 寻找新的动能 上半年,我先后采写并在一版刊发了《“要素依赖”迈向“创新驱动”》《政企互动,匠心智造探新路》《供给侧改革的“安溪茶道”》等多篇关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的观察报道,在省内特别是泉州地面引起较大反响。 这几篇文章,涉及石狮、安溪、晋江、南安等县域经济强县。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和相关经济部门,深度剖析,试图展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的泉州县域经济转型全貌。 我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我省入围的县市在全国靠前。以县域经济大市泉州为例,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县市,已连续十多年进入这一榜单。其中,晋江已连续多年排名居前十。从以泉州为代表的我省县域经济结构看,多以民营纺织服装、鞋业、食品、石材、陶瓷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草根起步的传统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我省县域经济的根基。因此,对于县域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其着眼点,必须是这些传统制造业。 当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泉州县域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大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宏观经济相继进入后危机时代和经济新常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阶段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能过剩等压力。这种困境,与改革开放以来其他阶段的困难截然不同。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告别过去那种纯要素依赖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是挑战,也是机遇。从结构看,部分优质企业却在逆势崛起,脱颖而出,呈现出的强者恒强的结构性优化特征十分明显。而细看那些冒尖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创新层面有所作为的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的确,在整个泉州的传统制造业进入洗牌阶段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动能。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企业实现创新,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晋江等地,围绕着激活企业创新力,当地政府发扬了政企互动的优良传统,广搭平台,做好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支持。这种互动,展现了新经济形势下政府角色的转换,补齐了中小企业创新力不足的短板。 |
相关阅读:
- [ 07-22]国资委划定供给侧改革时间表 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 [ 07-14]发改委回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降成本:包括降融资成本
- [ 07-13]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 借道分级基金布局周期板块
- [ 07-12]人民财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央企要打头阵
- [ 06-07]苗圩:抓好“七个重点”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
- [ 06-06]地方密集推供给侧改革方案 产能出清望加速
- [ 05-24]供给侧改革不是不要需求侧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