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莆田记者 陈荣富
创新 必须对接市场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怎么办?带着这一问题,我走访了莆田华峰集团、洛驰制鞋技术公司和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
制鞋业是莆田传统产业,现有3000多家企业。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些长期从事代工的厂家举步维艰,而华峰集团、洛驰公司等一批企业则逆势而上:华峰成为国内唯一同时获得世界前三大著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新百伦认证的面料供应商,所有产品订单已排到2017年后,其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Haptic订单排到2020年;洛驰公司自主研发的户外鞋,在国际市场上每双卖到150美元的高价。面对啤酒消费市场疲软等形势,英博雪津公司则以“产量不增效益升”的态势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这些企业何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墨守成规,肯定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看到希望。”这是当下企业界的共识。
当然,企业创新要有的放矢,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在采访中发现,有的企业不惜花费巨资,或自组研发团队,或与科研院校合作,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这一研发的方向与努力无可非议,但因为研发过程漫长——等专利产品面市时,市场期望值降低了,有的甚至由于成本过高,产品难以出厂。有技术专利而没有市场,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造成这一被动局面,正是因为这种创新与市场需求脱钩。
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创新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瞄准技术前沿。脱离市场的创新,是一种盲目的创新。企业创新成果最终在市场上创造效益,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能够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进程。应建立健全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开头所说的这些企业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华峰集团研发的新型面料,之所以深受世界前三大著名运动品牌厂商的青睐,“有市场有订单”,关键在于把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洛驰公司开发的户外鞋在韩国、意大利等国外市场卖得好,关键在于聘请了当地的著名设计师,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及流行时尚设计产品款式;百威英博的效益来自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一大胆的举措,源自于消费市场的变化。
本报驻福州记者 段金柱
转型 需要政企合力
今年3月,“供给侧改革八闽行”活动中,记者选择了一个产业——长乐纺织业、一个企业——福耀玻璃作为调查对象,走访了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经营者、领军技术人才等。
长乐纺织业是国内县域少有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其发展态势将深刻影响长乐的经济发展大局;福耀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中国制造”标杆,其成功之道对其他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新常态下,如何引领经济稳健发展?转换经济增长的根本动能——由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变转为供给侧的“四个轮子”(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深化制度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才是更高战略,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追求。
战略追求和部署,正是政府更应该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形之手”引领“无形之手”协同作战,日积月累,方能真正见效。那么,政府如何作为?
其一,引导转型升级。只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跃升,供给侧改革才能真正发力。
“有形之手”不必也不能介入“无形之手”的细微领域,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导。需要从全球、全国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出发,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再辅以政策举措,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建设、发展。如果产业真正从粗放迈向集约、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才有望打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
其二,引领制度创新。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场改革不仅需要产品、产业上的有效供给,更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顽疾,都需要下大力去革除,需要各级政府真正实行自我革命。
其三,着力精准服务。“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到企业多倾听、多服务,而不是多指导、多检查。要针对企业解决不了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拿出解决办法,给出解决时限,真正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成就一项改革,需要戮力同心的精气神,需要勇往直前的信心。记者在长乐市采访时,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历史原因,当地有些企业的厂房没有产权证。政府出招,为符合相关法规、条件的企业及时补办。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一本产权证不仅让我们能更好地融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企业家可以名正言顺地确认辛苦打拼的成果,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信心。”
诚哉斯言。我们期待着涌现更多这样的信心!
本报驻泉州记者 何金
发展 寻找新的动能
上半年,我先后采写并在一版刊发了《“要素依赖”迈向“创新驱动”》《政企互动,匠心智造探新路》《供给侧改革的“安溪茶道”》等多篇关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的观察报道,在省内特别是泉州地面引起较大反响。
这几篇文章,涉及石狮、安溪、晋江、南安等县域经济强县。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和相关经济部门,深度剖析,试图展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的泉州县域经济转型全貌。
我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我省入围的县市在全国靠前。以县域经济大市泉州为例,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县市,已连续十多年进入这一榜单。其中,晋江已连续多年排名居前十。从以泉州为代表的我省县域经济结构看,多以民营纺织服装、鞋业、食品、石材、陶瓷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草根起步的传统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我省县域经济的根基。因此,对于县域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其着眼点,必须是这些传统制造业。
当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泉州县域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大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宏观经济相继进入后危机时代和经济新常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阶段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能过剩等压力。这种困境,与改革开放以来其他阶段的困难截然不同。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告别过去那种纯要素依赖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是挑战,也是机遇。从结构看,部分优质企业却在逆势崛起,脱颖而出,呈现出的强者恒强的结构性优化特征十分明显。而细看那些冒尖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创新层面有所作为的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的确,在整个泉州的传统制造业进入洗牌阶段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动能。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企业实现创新,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晋江等地,围绕着激活企业创新力,当地政府发扬了政企互动的优良传统,广搭平台,做好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支持。这种互动,展现了新经济形势下政府角色的转换,补齐了中小企业创新力不足的短板。
本报驻龙岩记者 张杰
业态 用好“互联网+”
参与“供给侧改革八闽行”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关注供给侧改革,不仅要从一厂一企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产业体系、区域的宏观高度整体把握,要把当下颇受欢迎的“互联网+”纳入供给侧改革的视线。
5月初,本报的“供给侧改革八闽行”采访活动渐入佳境,我省一些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典型纷纷在本报重要版面刊出。作为驻站记者,除了典型企业,我关注最多的,是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区域内的供给侧改革情况,这样的样本更有普遍意义。
带着这样的目的,记者在龙岩市新罗区进行采访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地不仅已有大数据应用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正洽谈、引进华为东南云数据中心等项目,而且传统的机械产业正借助“互联网+”逐渐转型升级,同时,当地主要领导也多次表达了要利用当地王兴等互联网大咖较多的优势,希望以“互联网+”启动新罗新经济的引擎。有了这些,最终才有了《新罗:产业体系借网“刷新”》一文。
回顾这次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互联网+”给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裂变式的发展机遇。以新罗区传统优势产业机械产业为例,受经济增速趋缓等影响,该区机械产业呈现过剩苗头,工程机械制造等已显疲态。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不少企业纷纷主动拥抱“互联网+”,或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或改造、新建基于互联网、智能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生产线等,成功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事实证明,像海德馨、龙净环保等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型,逆势而上继续居于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地位,“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裂变效应十分明显。
不仅如此,“互联网+”更给当地带来了不少新业态:地处偏远,交通、区位并无太大优势的“福建淘宝第一村”培斜过去以竹凉席、旅游等为主要产业,借助电商平台,2015年仅这一个村的销售额就近亿元;一大批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创客空间纷纷成立,不断孵化出新的业态……借助“互联网+”,新罗产业体系不断刷新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包括新罗区在内的我省广大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关注供给侧改革,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关注风云激荡的“互联网+”。
本报驻南平记者 刘辉
实业 弘扬工匠精神
在“供给侧改革八闽行”采访活动中,两家专注的企业令我印象深刻:欧浦登多年来始终尽自己所长研发产品,紧紧围绕绿色求发展;虹润20多年专注研发仪表,打破国外垄断。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记者走访的这两家企业都专注自己的专业领域所在,瞄准既定目标,几年甚至几十年研发擅长的产品,并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而两家企业的制胜法宝,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得益于提前主动转型,对我们来说,冬天已过去,春天正在到来。”正如董事长卢璋所言,欧浦登从起步时的玻璃简单加工,到超大触控显示模块的高端加工,近年来更以超大尺寸触控模组为重点,瞄准教育与商业市场。这三年来卧薪尝胆、绝地求生的路径,正是那种对于创新与做好产品始终不渝的坚持。
走进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不吸睛的厂门、不宏大的厂房、外加不显眼的董事长林善平,让我们好奇,这样的山沟沟里,为啥能有这样一家打破显示控制仪表领域欧美日产品技术和价格垄断,促进中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并保障国家重要部门信息安全的企业?
两家企业,在各自行业都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压力的今天,是如何赢得供给侧改革先机,实现稳步发展的?答案就在于“工匠精神”。那种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又不乏改革创新活力的匠心。
“只有以工匠精神来生产研发每一个产品,追求专业和极致,才能争得行业先锋,立于不败之地。如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企业和企业家们秉持工匠精神,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林善平一语中的。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叫“匠心”,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求匠先求心,秉持匠心,方成匠人。
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一直就是立业之本。只不过有些时候或是利益驱动,或是人情左右,让我们忘了初心,失了本真。
如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强力挺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产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灌注灵魂。正确看待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是每一个企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