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陈伟琳(右一)在后溪村卫生所为76岁的陈定坤做慢性病随访。他的父亲、老中医陈启惠(左二)站在旁边注视着他。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 摄 用一腔“热血”温暖他人生命 自2003年起,陈伟琳踏上了自己的无偿献血路。37本献血证,115200毫升的总献血量,仿佛像传奇故事一样在村民中流传开来。在陈伟琳看来,医生不仅要靠自己的技术专长来帮助别人,更要用直接有力的形式为他人的生命做些什么。 “之前在全科医生的培训班上,看到一些血液病患者痛苦的经历,我就下决心把无偿献血搞下去。”目的很简单,陈伟琳就是想用自己的血来减轻别人的病痛。无偿献血在农村地区还没得到正确认识,许多村民将献血看成是有害身体的“自残行为”,陈伟琳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驳斥这一说法。 2006年11月,陈伟琳第一次参与了应急机采血小板的捐献,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正是从那时起,陈伟琳由捐献全血“升格”为捐献血小板。短短十年间共捐献机采血小板80次,陈伟琳所贡献的血液总量可以流满24名体格健壮的成年人身体。 9月23日,陈伟琳在出诊途中穿越山间树林。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13年的献血历程,陈伟琳一直瞒着自家人。直到记者前去采访,双亲依旧不知道陈伟琳的献血总量是多少。“一直觉得献血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不允许他去献。”母亲蓝素英告诉记者,“直到后来有人跑到我这儿来说‘你儿子要去漳州开表彰大会’,到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一直背着我们在献血。”陈伟琳的床头放着一床空调被,上面还印着用于表彰陈伟琳献血事迹的“奖”字。 “和生病的人相比,我们是健康的,是幸福的,如果我们再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幸福就会显得毫无意义。”还没聊上两句,陈伟琳又接到了村民需要出诊的电话,背上药箱,跨上那辆早已破旧的摩托车,“家庭医生”陈伟琳再次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