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柚熟了》剧照
东南网10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凯瑛 文/图)许红宾是漳州市长泰县坂里乡的柚农。坂里出品的龙柚是当地特产,但由于知名度比不上琯溪蜜柚,销路不畅,加上经销商压价,柚农年收入普遍三四千元,长期徘徊于贫困线边缘。但今年,许红宾家的2000余颗柚子,给他带来了近2万元收入。
改变源自一部本土微电影《龙柚熟了》。影片甫一投放,便让坂里龙柚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今年69岁的长泰人徐智心是影片的发起人。14年前,从机关退休的她选择创业,并开始了公益探索,成了长泰人口耳相传的“徐妈”。她的最新计划,是通过微电影这一载体,助推精准扶贫。为此,徐妈和一帮年轻人组建了微电影扶贫团队。《龙柚熟了》正是他们的首秀。
探寻公益新路径
徐智心的公益探索,始于2002年。那一年,她刚刚从机关退休。闲不住的徐智心选择自主创业,在长泰古农农场创办了一家塑胶企业。这也是她公益生涯的起点。
残障人士是她最初关注的群体。在徐智心的公司,残疾人员工占了大半。“比起直接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活着。”在后来的公益实践中,访贫问苦、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徐智心一样都没有落下,并逐渐成为长泰人津津乐道的“徐妈”。
徐妈认为,公益不应该是孤独的,她希望有更多的同盟者。2013年,她发起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公益不仅仅是有钱大老板的专属,普通人同样需要参与的渠道与平台。”徐妈说,经过3年多的发展,这支服务队得以壮大,吸纳了当地企业、学校、机关等各路志愿者参与,“每一次志愿活动,至少有百人共同参加”。
在徐妈看来,公益不仅仅需要身体力行地参与,还需要不竭余力地推广和宣传。徐妈决定通过摄影来推动公益。从手机、微单、单反到航拍器,半路出家的徐妈无师自通,逐渐成了一名摄影发烧友。在长泰大大小小的公益场景中,几乎都能看到她扛着长枪短炮穿梭在人群中的身影。
去年5月,徐妈在县城发起了一场名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的摄影展。在那之前,她走访了当地30多个残疾人家庭,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强不息故事背后,家庭给予残疾人不离不弃的关爱。“有别于以往苦难的视角,温情的呈现同样打动人心。”这场公益摄影展在三天的时间里吸引超过千人观展。
摄影展的成功,为徐妈探寻公益新路径找到了新方向——将时兴的微电影表现形式与公益事业相结合。机缘巧合之下,徐妈结识了一帮年轻创业者。两年前,这个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工作室,开始动漫创业。但漳州动漫土壤贫瘠,他们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去年,他们决定转型,主攻微电影拍摄。也就是这时,他们与徐妈相遇。今年6月,他们的处女作《新长泰人之张师傅的家》上线。这部反映外来人口融入长泰生活的影片一炮打响后,徐妈有了新构想——将微电影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微电影扶贫计划
坂里乡是徐妈微电影扶贫计划的第一站。“坂里产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工业项目。绝大部分年轻人外出讨生活,留下老弱病残,都成了贫困户。”徐妈在走访时发现,传统农业是坂里乡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境地。徐妈的计划是,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讲述坂里农业的故事,从而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打开销路,实现精准扶贫。
坂里龙柚是他们选择的首个项目。“坂里龙柚皮薄、汁多、味甜、果肉化口,更重要的是,它比文旦柚、琯溪蜜柚等主流品种上市时间都要早。”徐妈说,石格、坂新、新春3个村庄曾大规模种植龙柚,但近年来,不少柚农转而嫁接琯溪蜜柚,原因是籍籍无名的龙柚难以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这让徐妈和她的团队决定在中秋之前,为坂里龙柚量身打造一部微电影。
经过几番选址,他们决定在当地石门寨取景。“这里不仅有成片龙柚,还能够俯瞰坂里乡的田园风光。”周宇是微电影团队的发起人之一,在他们的镜头里,娓娓道出了一对情侣因为坂里龙柚而结缘的爱情故事。这部浪漫短片上线后,在长泰人的朋友圈被刷爆。沉寂已久的坂里龙柚终于扬眉吐气。在徐妈的进一步对接下,坂里乡龙柚每公斤收购价超过10元,远高于往年水平。
尝到甜头后,徐妈团队有了更长远的拍摄计划。最近,他们正忙着梳理坂里乡的特色农产品,希望打造出坂里版本的《舌尖上的中国》。遵循古法酿造的坂里红酒或将成为下一个主角。长泰坂里红酒,在当地有数千年的历史,原料取自土产糯米以及山间天然泉水,每年农历九月至十一月期间,当地农户便开始烧红曲、浸泡、桶蒸、发酵等20多道传统工序,酿造原汁原味的佳酿。而它背后更蕴藏着不少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成为微电影中鲜活的素材。
当地大树碱面、雷公笋、黑目笋等特产,也都被列入拍摄计划中。在周宇看来,这些别具特色的本土产品及其背后的人文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潜在的大IP。未来,微电影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式,还将走出坂里乡,在更多村庄落地。
聚合更多公益力量
尽管对于自己的计划颇有信心,但半路出家的徐妈,以及这个年轻的团队,还是遇到了不小阻碍。“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比职业电影人还累。”周宇说,为了体现本土特色,他们的微电影大多选择当地“素人”作为演员。这意味着在演员调度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周宇还记得,在拍摄残障儿童的戏份时,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拍上整整一天。春节期间,因为一位外来工演员要返乡过年,影片拍摄中断。为此,先前拍摄的素材不得不作废,他们重新修改剧本,选取演员,从头进行拍摄。
“经常有人质疑我们,说我一把年纪了还要拍电影,纯粹就是玩票,瞎折腾。”最初,徐妈感到心寒,但慢慢地,她开始从容面对非议。她曾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为了表现长泰之美,我们翻山越岭,起早摸黑,其间的辛苦难以想象。为的就是通过镜头的力量,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徐妈期盼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更希望汇聚更多力量,助推公益事业。当前,她正与厦门一家企业对接,计划引进对方的技术力量,为坂里乡开发一款APP,并通过该平台解决农产品市场销路不畅的问题。“微电影创作与传播,能够有效提高当地农产品知名度,但要真正扶贫,还需要解决产销全套问题。”徐智心说,微电影扶贫,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挖掘本土故事,还需要做好后续市场对接工作。
眼下,周宇正在准备参加即将举行的海峡两岸微电影节。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渠道,推广扶贫微电影,从而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但他也坦言,要讲好长泰故事,光靠外来力量还不够,更需要本土参与。周宇希望,他们的微电影扶贫计划能够获得官方支持,并希望长泰的有识之士,能够共同进行剧本创作,携手讲好长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