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冯梦龙在闽路线考略

2016-12-13 08:34: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冯梦龙(1574年-1646年),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自小好读书,考科举却屡试不中,至57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明崇祯七年(1634年),以60岁高龄入闽任寿宁知县。四年后任满回乡。

1983年,从日本取回孤本《寿宁待志》的胶卷,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刊出,冯梦龙在寿宁的行迹,方广为世人所知。除寿宁外,他还去过福建哪些地方?接触哪些福建名人?“冯梦龙及其家族与福建的渊源颇为深厚。”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王凌说,从现有资料看,冯梦龙曾于1645年重返福建进行“反清复明”活动,1646年辞世的地点只能在福建。

符山寺会徐火勃

“冯梦龙肯定到过建瓯。”王凌说,当时寿宁县属建宁府管辖,而府治设在建瓯。此外,冯梦龙经浙江仙霞岭入闽,任职期间又曾去浙江找过世交祁彪佳,出入时必然多次经过浦城和政和,对这一带地形应相当熟悉。

明崇祯八年(1635年),冯梦龙到建瓯向上司汇报工作,曾前往符山寺拜访其时寄住寺中的福建布衣文人徐火勃。徐火勃事后提及这次会面“彼此投刺,交相重而交相赏也”,还写了《赠寿宁冯梦龙令君》,赞其治县“农野饁残歌夜月,公庭讼简闭春云”。

徐火勃回福州后,收到冯梦龙寄来并托之作序的寿宁吟稿。因日程安排很紧,徐火勃先复《寄冯寿宁》一信,直到次年(1636年)才撰写了《寿宁冯父母诗序》。两人思想接近,成了好友,后来清兵攻入福州,冯梦龙选择抗争,徐火勃则以自尽表明立场,他们都是坚决“反清复明”的。

或经永泰抄诗

王凌认为“冯梦龙是有许多理由要到福州的”。尤其是崇祯十年(1637年)这一年,冯梦龙知寿宁三年多,任期快满,他要考虑下一步去哪里,也曾写信拜托,或专程拜访,请浙江绍兴的祁彪佳向福建巡抚应城霞推荐自己。这些经历有《祁忠敏公日记》《都门入里尺牍·与应霞城》等文献佐证。

有为有守的冯梦龙,终不为当时整体性腐败的官场所容。1638年,他任满致仕回苏州。曹学佺在崇祯十年(1637年)所作《赠别冯犹龙太令》一诗,即已透露冯梦龙“暂然抛墨缓”的去向。而曹学佺这位崇祯起就不出任官职的福州人,在唐王败后逃入山中,投缳而死。

冯梦龙到过福州吗?有无拜访过曹学佺?史书方志均无明确记载。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另辟蹊径,试图从冯梦龙《情史》有关永泰“汰王滩”诗的记载,探寻冯氏的福州踪影。

“永福创自唐代宗时,割福、泉、建三州之地,因年号曰永泰,后避哲宗陵寝,改名永福……”《情史》记述永泰在唐建县之初,有一位县宰潘君离任,其妻王氏先行,舟泊离城五里的太原潭,因夫留恋别筳,心怀悬念,月夜登岸题诗于岩石之上,后由石工镌刻纪事。

“在明以前的永泰志书中,未查阅到有关‘汰王滩’诗的记载,而冯梦龙将此诗收入《情史》,且与现存的这块‘望夫石’上的遗刻内容吻合。”张振玉据此推论,冯梦龙在任寿宁县令前,曾舟经福州所辖的永泰县,到“汰王滩”登岸抄诗的可能性是成立的。

姑父沈儆炌在闽为官十多年,其婿董斯张(即冯梦龙的表兄弟)随侍,结识了曹学佺这类福建文人。冯氏三兄弟,长兄、三弟均有入闽游历的诗文表纪。虽然至今未有确凿证据,但王凌按常理推测,性喜游历的冯梦龙早年也应已有八闽之行。

甲申年后流离

回到苏州,冯梦龙的生活基本是安定的,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清兵入关。值此天崩地坼,他坐不住了,以“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的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甲申纪事》13卷,寄望南明弘光小朝廷励精图治。

身处江南的冯梦龙,对时局判断不明,当时最想做的还是重订南词全谱。1645年春离开苏州后,他先到吴江走访,计划发动一代词宗沈澋的后人共襄盛举,“不意鼙鼓动地”,不久清兵即下扬州,陷南京,占苏州,降杭州……

密友沈自晋,忘年交王挺,在冯梦龙最后一两年内与之交往较多。从他们的诗文中,可推断冯梦龙这一时期的大致轨迹:离开吴江去湖州,后曾到杭州,又前往“石梁”“天姥”(均属台州下辖天台县)。其时,鲁王在台州监国,浙东成为抗清中心。我们见到“吴门后学七二老人冯梦龙书于天宁僧舍”的《题杨忠愍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可知他曾住在台州府治临海县城内的天宁寺。

鲁王很快失败了。冯梦龙北返无望,又会去哪里?

临海县在海边,由海路到福州较为便捷;唐王监国时任吏部尚书的黄道周,与冯梦龙素有交情,早在崇祯年间就应邀为其儒学新作《纲鉴统一》作序……到当时被视为“中兴有望”的福州,在唐王手下任职,王凌认为冯梦龙确有此便利。

梦龙魂断何处

清顺治二年(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于农历闰六月初二日由诸臣迎贺,初七日驾临(福州)布政司监国,后经文武臣僚劝进,乃于二十七日即(隆武)皇帝位于南郊。早在1931年,冯学泰斗容肇祖就著文提出,《中兴伟略》是冯梦龙于“闰六月初二日”至“闰六月二十七日”在福州编印出版的,说“恭迓唐王监国”而不称皇帝,“是在登极以前可知”。

由冯氏苏州自刻本《甲申纪事》13卷题“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到唐藩刻本《中兴伟略》题“七二老臣冯梦龙”的署名变化,显见冯氏在福州编刻《中兴伟略》时已在唐王手下为官了,王凌认为这是冯梦龙事隔7年,重返福建“抗清复明”的铁证。

编刻《中兴伟略》之后,再无冯梦龙本人确切的行踪信息,只知一年以后(1646年下半年),其子冯焴把冯梦龙辞世的噩耗、《辞世》诗及未完成的《墨憨词谱》书稿带回了苏州。冯学专家高洪钧推测,冯梦龙于1645年离开苏州作浙闽之行时,年过七旬,应当是带了儿子冯焴和侄孙冯六皆在身边,以便照顾作伴的。

冯焴要回乡报丧,留在福建看守冯梦龙棺木的,只能是冯六皆。冯六皆已确定死在福建,清同治版《苏州府志》有20多年后,冯勖(冯六皆之子)入闽寻父的明确记载。唯“冯勖寻榇处”,古田、泉州两地学者争执不一,如林兴华等人认为《苏州府志》“父榇寄破寺中”“半寸钉者”(入殓时若是孝子不全在场,固定棺盖的钉子要留半寸,不能钉死)等细节,均与古田县传统的丧葬习俗相符,断定《苏州府志》关于“父客死古田”的记述是事实;黄建聪等人则以《闽杂记》《熙朝续语》等史料为由,提出惠安涂岭(今属泉州市泉港区)亭旁曾有“冯孝子寻亲处”的碣书。

无论如何,清兵入闽,烽火连天,高龄的冯梦龙是很难离开福建北返的,王凌认为这点是无疑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