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在同一校区的优势,为石狮市仁爱学校(特教学校)的孩子与正常孩子创造了一个相互了解的空间。本报记者 王毅摄
将乐第二中学及南口中心小学校区书法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本报记者 王毅 摄
厦门同安区阳翟小学和农村校西塘小学通过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系统,同上一节课。(资料图片)陈嘉新摄
编者按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每一个父母最朴实也最真切的愿望。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教育改革历来都是从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起步,而落脚点就是民生福祉。“入园难”“择校热”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瞄准重拳频出之处。近年来,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我省从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力,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提前一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这也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阶段向优质均衡的新阶段迈进。
从欢快奔跑在塑胶跑道上的海沧区育才小学的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之后,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正不断缩小;特殊教育让更多特殊孩子得到特殊对待……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过去的一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796.5亿元,增长了5.1%。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7年将继续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等。对此,我们相信,随着我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必将以“更好的教育”让福建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典型报道
均衡教育,让百姓共享教育成果
北师大海沧附校学生在图书馆里开展别具一格的阅读课。(资料图片)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庄洋)在厦门岛外海沧区育才小学的操场上,每天下午的体育课都能看到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的身影,欢笑声连成一片的操场朝气逼人。
这所曾经的村办小学办学条件一度十分简陋,一到下雨天,煤渣操场上满是泥泞,老师和学生们苦不堪言。“现在,煤渣操场建成了塑胶跑道,硬件设施全面升级,与岛内的好学校相比已经不相上下啦!”在海沧本地的论坛里,有学生家长曾欣喜地贴出学校的新照片并留言。
育才小学的蜕变只是海沧区校际间、城乡间办学条件差距不断缩小的一个侧影。近年来,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海沧区大手笔投入,率先在厦门全市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如果说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基础,那么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差异则是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为了促进师资均衡,从2009年开始,厦门启动了教师轮岗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6年后必须参加校际交流,力促师资均衡。目前,厦门全市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已趋制度化、常态化。
海沧区延奎小学的音乐教师周如珺是校际交流教师中的一员。去年8月,她主动报名,从位于海沧生活中心地段的老牌区直属重点小学,到偏远薄弱的、刚刚开班招生的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交流任教。周如珺说,“换一个环境,体验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差异,更能够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
周如珺任教的学校是海沧区2016年新开办的。为确保就学均衡,满足逐年增长的入学需求,2013年至2015年,海沧区投入了约6.11亿元,新增幼儿园学位1980个、小学学位5670个、初中学位2700个,实现特殊教育入学率100%,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进公办、民办学校,民办小学在籍毕业生100%进公办中学。
在不断促进教育普遍均衡的基础上,如何快速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缩短岛内外差距,实现高位均衡?海沧区的破题之道是“高位嫁接”——通过合并、扩建、嫁接、引进、联办等方式,引进了北师大、华中师大、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布局。
“2003年,我们是海沧区第一所引进的名校。”北师大海沧附校校长蔡稳良介绍说,14年间,学校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在海沧拥有3个校区,贯穿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连续多年获得厦门岛外四区中考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在厦门市名列前茅。
放眼厦门,早在2012年,厦门就在省内率先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过去5年,厦门还设立专项经费,连续每年投入6000万元扶持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教师聘用和“同城同编、同城同薪”,厦门力促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在促进就学机会均衡方面,从1998年起,厦门小学升初中就实行电脑“多校划片”派位;2014年,厦门推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采取“积分制”入学。目前,厦门全市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和被统筹民办学校的比例超过80%。
前方日志
提振乡村学校的精气神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驻莆田记者 卞军凯)春节临近,中小学放了寒假,大多数校园里一片宁静。可在本报曾以“一所乡村小学的逆袭”为题报道过的仙游县盖尾镇岭头小学里,仍然涌动着热切的希望:迎接挂钩帮扶单位的领导来调研,探讨解决学校难题的办法;大年初一的新春座谈会也在积极筹划,村里关爱团在新的一年要办哪些事渐渐有了眉目……
尽管地处偏僻,但岭头小学表现出的精气神给去过一次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朝气蓬勃的劲头在生源日益凋敝的乡村学校尤其珍贵。正因如此,岭头小学才实现了生源的“不降反增”,实现成功逆袭。
岭头小学找回这种精气神,对广大农村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有很好的启示。农村学校要办好,必须有内生动力,第一件事就是提振精气神。要做到这一点,得从一件件实事抓起。过去一年,地方政府在实施学校硬件提升工程时,给予乡村学校“同等的爱”,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学校协调和解决发展难题。与硬件提升一样迫切的,还有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地方通过完善机制、提高待遇、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年轻教师,给乡村学校增添一分活力。
办好乡村学校,光靠政府部门的力量还不够。一所学校就似一座村庄的文教中心,为孩子们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是村庄里每一位村民的共同愿望。如今,尽管大多数村民都在城里务工、经商,下一代也普遍随之进城读书,但他们的根在这里、母校在这里、乡愁在这里,汇聚整个村庄和每一位校友的力量和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论是慷慨解囊捐钱物还是牵线搭桥引帮助,都一定能给乡村学校带来可喜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许多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今年我省还要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建设。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推进县城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350所。这项计划给众多乡村学校送去了“新春大礼包”。记者认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不仅体现在一些看得见的指标上,更体现在学校平时的精气神上。有了精气神,才有可能“撸起袖子加油干”,缩短城乡差距、推进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历史文化名村……当前,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这对于乡村学校而言也是宝贵的机会。学校是村庄传承历史和文脉的载体,是展示美丽形象的最佳窗口,拥有一所美丽整洁、设施完善、士气高昂的学校,整个村庄也就有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百姓故事
特殊教育“特殊对待”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余福)“春节过后,全省的一场特教研讨会将在我们学校举行。这不,我和其他校领导都在加班呢。”1月16日下午,在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室,李勤快言快语。
1991年6月,年仅19岁的李勤从泉州师范学校毕业,成为全省首批特教专业毕业生。恰逢三明市正在筹备成立一所聋哑学校,他成为筹备组一员。
新学校建立,首要任务是招生。
李勤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农村家长认为聋哑孩子到学校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每年还要交几百元伙食费,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去上学。那时,负责招生工作的李勤常常和同事们坐着中巴,辗转七八个小时,到农户家中动员残疾儿童入学。1992年9月,三明市聋哑学校正式成立,首批招收聋哑学生28名。1998年,三明聋哑学校更名为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学校各项设施也日渐完善。从2008年开始,孩子们到特校就读费用全免。目前全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274人。
“孩子进入学校,我们就有责任让孩子们成长,让家长看到希望。” 李勤说,学校先后增办职高班、聋儿语训班、幼儿班和自闭症班。在教学中,注重分类教学,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还开设缝纫、烹饪、按摩等10个职教专业,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据统计,历届毕业生中有21人分别考入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外,其余100%就业。2010年12月,学校还被中残联和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这不,省两会召开了,作为特殊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我也想说几句。”李勤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是一群“折翼的天使”。让这些不幸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
乡村教师的37年坚守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袁野 钟鸣)“老师,我打算继承您的衣钵,谢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帮助。”1月19日,学生徐元煜认真地对恩师王日富说。10年前,徐元煜在浦城县古楼乡坑口村小就读,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改嫁,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变得沉默寡言。王日富了解情况后,对这位学生多加关照,辅导功课,并不定时地到家中家访,与他谈心。如今,徐元煜已考上本一的大学,并填报了师范类专业,他希望能够成为像王日富一样的人民教师。
自从1979年走上三尺讲台,王日富已经在基层教育一线坚守了37年。“农村的孩子,除了知识教育外,还特别需要关怀。”王日富说,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当下,乡村教师有责任把知识传递给留守孩子们,他为此放弃了去乡中小教书的机会,选择留了下来。
30多年来,王日富见证了古楼乡这个浦城最偏远高山乡镇的教育事业的变迁。“我在古楼乡的大路、石村、大洋、洋溪等村小都执教过,现在大部分的村小都已撤并,2003年我调到了坑口村小教书。”因在偏远山区,目前学校只剩下两名教师以及一、二年级的5名学生。学生虽然少,但是学校的教学条件一点都不差。王日富说,去年学校还进行了重新整修,更加明亮整洁了。加上县里实施“班班通”工程,现在山区的孩子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了,大山里的孩子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最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新的一年到了,虽然我已经56岁了,但还是要学习一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更好地教授孩子们知识。”王日富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他就会继续坚守下去。
百姓心声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 通讯员 许晓斌 蓝腾 周志荣 李广 杨心亮 整理)自从我们学校跟市实验小学结对子后,经常在校园里看到实验小学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安排变多了,也多了很多设备。之前听说实验小学有足球课我们都很羡慕,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也跟着开了足球课。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但现在我们学的课程、课外活动和实验小学都是一样的,感觉就跟在市实验小学上课一样。
——石狮市蚶江中心校第二中心小学学生韩子龙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我校幼儿园新校区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能容纳幼儿360名,保育条件完善,教学设施齐全,已于去年9月投用,对缓解城区“入园难”问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几年,龙海市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顺利完成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并以公办园为中心辐射带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学,不断推动龙海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龙海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蒋妙芬
现在的政策真好,想不到女儿能在福安实小念书!我老家在福安市湾坞镇下广村,6年前与丈夫一起到市区务工。我们是从农村来的,没有任何“门路”。去年8月,我正在为女儿上小学的事犯愁,听说福安市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城区10所小学通过划片调剂出2000多个招生名额,全部用于农村进城务工子女的公开摇号,我就将信将疑地到租住地附近的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报了名,随后参加现场电脑派位。当听到主持人念到女儿的编号时,我激动地哭了!孩子能够就近进入实小这样的好学校,做梦都没想到。
——福安市湾坞镇下广村村民胡玉梅
我们学校只有一、二年级共10个学生,只能配备两位教师,虽能开齐、开足但难以开好课程。近年来,同安区委区政府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力促教育均衡。得益于此,借助教育云平台,教学点与中心校和城区阳翟小学联手打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40公里外的山区孩子与城区主课堂的孩子同上音乐、美术课,共享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中心小学白交祠教学点教师詹江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