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林琰为喜娘们上第一课 东南网2月5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今日上午,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文化活动中心,一阵阵“好啊”的喝彩声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看。这是福建非遗项目喜娘习俗首次开班,来自福州十邑百名准喜娘在鸡年迎来自己的新春第一课。 今年73岁的林贵英从事喜娘这一职业已经50多年。在开班仪式上,她激动地表示,看到学习喜娘习俗的人越来越年轻、素质越来越高、与闽都文化的融合越来越紧,心中由衷地为这一行业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员林雁清毕业于福建师大英语专业,目前是福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一位新喜娘。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主持婚礼的时候除了传承传统婚俗,还会把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和传统的方言吉利话结合起来,颇受欢迎。 据了解,闽侯喜娘文化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今年1月份,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至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喜娘习俗”被列入其中。在福州十邑的传统婚礼中,喜娘是一种职业,它以特有的喜庆形式和喜剧角色,成为传统婚礼的组织策划者、创新传承者,是传统婚礼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 福州市喜娘协会会长陈夏玉表示,希望通过喜娘传习班让更多人来了解本土特色文化,传承这一门技艺,同时也让喜娘这个行业更加规范,更加迎合时代。 专家:希望喜娘文化能突破语言界限走得更远 “许多非常洋气的家庭,也喜欢在办婚礼的时候请喜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林焱说,喜娘是福州文化当中非常有特色的元素。福州话保留了许多先秦的语言的韵律表达特点,和传统文化有特别契合之处。他介绍,作为传习班的第一堂课的教师,他将在课堂上给学院讲喜娘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形式。他表示,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丰富喜娘们的文化素养和见闻。也希望福州的喜娘文化能够在传承发扬中,既保留了福州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又能突破语言界限走得更远。 民俗专家方向红表示,喜娘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也让喜娘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她说,新一代的喜娘不是简单地喝喝彩就可以了,它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闽都文化底蕴。她认为,喜娘传习班这一传承方式既保留了师徒相传的人性化的形式和科学化的培养方式,对喜娘文化的传承的发扬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