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思文正在查看杨桃。 守着好生态过着穷日子 助村之初,苏思文对全村进行了一次调研。让他意外的是,因大型水库而名声在外的峰头村,竟是一副凋败的模样。 “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薄弱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缺乏特色产业,村庄发展欠缺足够的动力。”村支书方福建说,上个世纪90年代,峰头曾广泛种植龙眼。但2000年后,龙眼市场逐渐疲软,每公斤收购价仅有几毛钱。如今,曾经的创收支柱无人问津,大量龙眼林处于抛荒状态。 眼下,和周边的村庄一样,杨桃成为峰头最主要的农产品,全村种植规模超过2000株。最初,村里引种的是市面上常见的酸杨桃,之后从台湾引进甜杨桃品种。尽管品质不俗,由于缺乏品牌推广,峰头杨桃的名气远不及临近的下河村。 “峰头杨桃卖下河,下河杨桃卖全国。”方福建说,一到旺季,下河杨桃往往供不应求,峰头杨桃只能作为“递补”销售,产业效益有限。 “除了生态优势,峰头几乎没有产业基础。”苏思文的论断,印证了官方数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省级扶贫重点开发村,峰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集体收入为零。 谈及村庄落后的局面,村民大多将其归因于峰头水库的开发。“上个世纪70年代,为支持峰头水库建设,近400亩水田被征用,大量土地被淹,人均耕地面积急剧萎缩,青壮年不得不外出务工寻求出路,本地产业逐渐荒废。”峰头村村主任方少靖表示,全村劳动力1400多人,如今近900人在厦门、广东务工,村庄日益空心化。在走村入户时,苏思文听到的最多声音,是近乎宿命论的观点:“我们村要发展经济?不可能!” 如何帮助村民再造乡土?来自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苏思文,引入了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模型,对峰头村进行把脉。 他认为,峰头村的优势在于生态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村庄距离县城不过10余公里,且毗邻高速公路。只是,长期以来,生态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村庄的劣势则在于底子薄弱,土地资源稀缺,村民思想固化消极。在绿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蔚然成风的当下,作为后进生的峰头村,并非没有逆袭的机会。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差异化竞争,产生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