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通讯员 许嫣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福建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求,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渔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6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660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加快水产养殖设施建设 增强生产技术输出
“当前,渔业发展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不断提高渔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渔业设施装备水平,为推动渔业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告诉记者,省海洋与渔业厅将利用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工厂化养殖基地、全塑胶养殖渔排、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等渔业项目150个,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其中,一批设施先进、科技含量高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已经开工建设。福建中科渔业有限公司在光泽投资建设鳗鲡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投资2.8亿元,计划5月投苗生产;福建农兴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在罗源鉴江投资建设南美白对虾智能工厂化养殖基地,计划7月份投产。
据海洋渔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加快智慧渔业试点建设,推动渔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导水产养殖企业应用水产集约化智能养殖系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在线采集、远程控制增氧设备、饲料自动精准投喂及水产品疫病防控的智能化管理。
持续推进十条特色渔业百亿产业链
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作为渔业大省,福建有太多美名远扬的特色水产品。如今,我省正围绕这十大特色品种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品牌、流通等融合发展的千亿水产产业集群。
据介绍,福建养殖河鲀去年被列入国家有条件放开名录,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完善流通体系,发展河鲀文化等。吴南翔笑着告诉记者,“可以预见,一条百亿元的河鲀产业链将成为福建第十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全产业链,为我省海洋经济再添活力。”
加快民生工程项目建设
从单纯的渔船避风补给到水产品集市,再到综合性的渔港经济,我省不断地优化渔港结构,拓展渔港功能。下一步,我省将加快推进渔港建设及产业融合工程包,提升渔港保障服务民生能力和辐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中心、一级渔港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通航、靠泊、装卸、水产品交易能力;加快推进二级渔港及避风锚地建设,发挥其方便渔船就近避风、装卸的功能;扶持贫困县和海岛的渔港建设,帮助改善渔区基础设施条件;对脏乱差的老港区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下达休闲渔业资金300万元,对扶贫重点县和旅游扶贫重点村给予倾斜。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我省不断地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动“6•6八闽放鱼日”常态化活动。计划在6月6日与农业部开展省部联动主场活动,以福州为主场,在全省同步开展15场次放流活动,放流各类水生经济和濒危物种4.2亿尾。
吴南翔介绍,当前我们在发展渔业中碰了一些问题,比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部分地区的渔业设施落后、经济效益不够高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渔业实现由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向规模化、组织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由注重渔业经济发展向注重渔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转变,从而真正地推动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