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员在处理嫁接苗 丰产增收,有待完善技术体系 对于百香果产业,当前业界普遍认为前景可期,大有可为。但其产业化之路,尚有瓶颈亟待突破。 好种,是果农对百香果的第一印象。不少说法是:“管理粗放简单,房前屋后、水田坡地都能种植。”但在郑开斌看来,尽管百香果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对病害也早有应对之策,但并不意味着毫无风险。 “无论是嫁接苗还是扦插苗,第一年大多表现良好,第二年就容易出现根腐、茎腐、炭疽病等问题。”何炎森举例称,龙岩一家百香果种植大户,第一年盈利百余万元,第二年因植株染病全军覆没。 上述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确保苗源品质,做好场地消毒、种苗脱毒工作。 台商林器特在长泰投资已近20年。2015年,他在长泰岩溪镇种下近300亩百香果。最初,他从龙岩采购果苗,但第一年就遭遇了枯萎病、茎基腐病等问题,当年亩产不足750公斤。第二年,林器特从台湾引进脱毒种苗,并请专业农技人员嫁接。“台湾广泛采用百香果种苗脱毒技术,并有专门机构提供种苗检测服务,以保证种苗安全无毒。为降低感染风险,台湾果农每年都要翻根、种新苗,成本虽高,但风险大大降低。”林器特说,精细管理让台湾百香果亩产量普遍可达2500公斤以上。 郑开斌建议,发展百香果产业应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并指导果农按标准生产。 在这方面,新罗区已有尝试。当前,新罗区正计划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共建百香果国家标准化研究基地,共同编制《百香果质量分级》《百香果产地环境要求》《百香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百香果贮藏保鲜技术规程》《百香果栽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 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同样迫切。“市场上品种更新换代迅速,不同品种价格悬殊。”林器特表示,目前市面上受热捧的黄金果,每公斤市场零售价比常见的紫色果高近十元。但目前,本土品种创新较少。 即便是研究百香果多年的亚热带农业研究所,除了收集保存了12份国内外优良百香果品种资源外,鲜有品种创新。目前,我省仅有龙岩上报的福建百香果1号、福建百香果2号通过省级品种认定。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百香果种业工程建设,并配套统一的种苗繁育基地,为农户供应安全无毒的优质种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