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持续探索、完善造福工程搬迁模式,改善原本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近期,又有一批畲族群众正陆续搬离深山,住进邻近城关、按新型社区标准统规统建的安置小区
“我们住上电梯房啦”
东南网5月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林冰 叶建隆)位于连江县东湖镇的罗山造福搬迁安置区,是我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搬迁居住区、福州市最大的标准化搬迁居住小区。近期,792户3068名畲民正陆续搬离贫穷边远的深山,来到距城关仅3公里的东湖镇。
建设新型社区 改善居住条件
5月1日,罗山安置小区人来车往。远远望去,10多栋电梯楼整齐划一,黛瓦飞檐式屋顶、凤凰图腾式楼号,别具畲族风情。
安凯乡黄家村村民兰美英一家,去年5月底通过抽签选中了一套位于9层的电梯房,今年4月3日搬进了新房。
“我们住上电梯房啦!”兰美英的新家有120平方米,装修简约新潮,摆放着崭新的家具、电器。前来做客的亲戚兰秀珠羡慕地说,兰美英赶上了好时光,一家三口住这么大的房子,比起过去他们住的老屋,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城里生活就是方便,出门有公交,买菜有超市,这样的日子过得舒坦。”兰美英开心地回应。
兰美英原来的家离城区40多公里,往返车费多则100多元。搬到新家后,去城区坐公交车只需10多分钟,几元钱的车费。她的女儿就近入读东湖中学,丈夫进城接装修活也多了起来。
兰家的改变是造福搬迁工程的实际成效。除了安凯乡黄家村,来自蓼沿乡赤石村、岐山村和小沧乡东风村等522户1933人正陆续成为罗山安置小区二期的业主。
“罗山小区是福州首个配套电梯、燃气入户的社区型安置小区,仅配套建设资金就达5000万元。”项目指挥部负责人、县政协副主席雷发勇介绍,小区按照新型社区标准进行统规统建,配套建设主题公园、社区幼儿园,并引入现代物业管理。
多方政策扶持 助力村民增收
“为了让造福工程真正惠及偏远地区的畲民,政府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县农业局扶贫科科长邱奕仰说,城区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而迁入罗山小区的畲民只需按建安成本来购置。
从黄家村搬迁过来的畲民雷银才高兴地说,按照补助政策规定,他一家5口人,每人可获得住房补贴8000元。与此同时,项目还引进了连江县恒欣村镇银行,为搬迁户提供低息小额信贷,每户最高可获得10万元的贷款。
算下来,雷银才只需再掏不到5万元就能住上三居室。与此同时,村民搬出来后,原有村庄还将进行旧村复垦,搬迁户还能获得数万元的经济补偿。
一系列“政策红包”让畲民陆续从大山中搬了出来,接下来如何富起来就成为紧迫课题。
罗山的区位优势为想要打工就业的村民们提供了便利。东湖镇相关负责人赵勇介绍,小区坐拥敖江、山岗两大工业园区,在“攻坚2017”行动的带动下,不少项目已经动建。就拿海西国际农产品现代物流园来说,明年一期投用后,就可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根据评估,今后搬迁户人均年收入都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
雷银才的致富路有更多选择,得知黄家村被列入旧村复垦名录后,他于去年11月回到老家创办了畲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淡水鱼养殖池30多亩,近50头牛和若干家禽,今年还要开始种植果树。”雷银才说。
造福工程搬迁 探路二十三年
连江县从1994年开始启动造福工程搬迁,截至目前,涉及16个乡镇、39个建制村、55个自然村,总搬迁户数1787户7130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沧乡东风村率先开始了零星搬迁,上东山、龙潭、下东山等7个自然村村民向建制村所在地集中。
“当时只考虑先将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并没有做更深层次的产业及建设规划。”今年52岁的邱奕仰,从上世纪90年代就扎根在扶贫搬迁一线。
因水源保护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等原因,东风村出现了二次搬迁情况。这带给有关部门更多的思考——如何让搬迁后的群众住得下、立得稳,如何防止搬迁后出现人员空心村、产业空壳村。
1996年起,丹阳镇文朱村、筱埕镇南山村陆续开启了整村搬迁试点。在选址过程中,首先考虑“五通”问题(水、电、路、广播、电视)及长远生计问题。文朱村250户1011人搬入丹阳镇区所在地,南山村116户421人搬入筱埕镇区所在地。南山村利用省定贫困村的扶贫资金,建设海带加工厂;文朱村也利用邻近201省道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在建设模式上,从最早的统规自建,到后来的联合建房,发展到如今罗山安置区的统规统建。邱奕仰深有感触地说,三种模式的选择适应了不同年代的具体情况。统规自建对困难群众来说成本低、搬迁难度低,但问题在于自建房外立面不统一、层高不统一,也造成有新房没新村的现象;村民联合建房成本居中,易于统一控制、规划外立面,形成新村;如今采用统规统建的模式,节约土地成本、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公共配套事业,形成示范带动效益。
在资金扶持上,连江县从过去单纯通过省市县相关政策性配套资金投入,到如今引入农村小额信贷资金,并利用整村搬迁后旧村复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搬迁后村民生计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