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工作时间里,他们都盯着显微镜下的方寸之地,在看似抽象的图案中探寻疾病本质;经他们签字的诊断书,决定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处置方案;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岗位上,却被誉为“医生的医生” 东南网6月9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文/图) 协和医院杨发端教授 自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病理科以来,临床病理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了弘扬病理老前辈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传承精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等联合组成“中国病理人足迹”寻访组,分赴我国各地,探访为中国病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80岁以上高龄、目前仍在临床一线工作,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老一辈病理人。目前,寻访组已经走过20多个省市,拜访了70多位知名病理专家。在我省,寻访组拜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杨发端教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杨代兴教授和翁景萱教授。近日,记者走近这些老专家,倾听他们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杨发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7岁高龄的杨发端教授,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的老主任,至今仍在临床一线工作。他是我省在临床从事病理工作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外出为我省求取肿瘤病理“真经”者,先后到天津、上海参加了全国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病理学习班。 从1958年开始学习病理直到现在,杨发端始终保持着病理人“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而且每天上午8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他必定准时出现在病理科办公室。1997年2月,杨发端联合省内的病理专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依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了《常见肿瘤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彩色图谱》。 杨发端的家庭是一个病理人世家。妻子吴章芳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省妇幼保健院创立了病理科,并在我省率先进行避孕药研制,亲手制作了各种妇科疾病的教学标本。因为贡献卓越,吴章芳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发端的女儿,现在是协和医院病理科的中坚力量。 亲历临床病理学发展的过程,杨发端把学习当成一生的追求,虽已高龄仍钻研不止,在工作中十分重视业务探讨,重视对年轻医生的教导与培养。 协和医院病理科医生郑宇辉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永铭于心的事。1989年,郑宇辉来到协和医院工作,次年杨发端就派他到上海肿瘤医院进修。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落到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上?郑宇辉真不敢相信。杨发端鼓励他:“好好学习!你是代表我们医院去学习的,学好后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陈鹭姗是一名年轻的病理科医生,刚进病理科的第二年,就接触到一个特殊的病例。一名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等都指向胰头癌,然而在病理诊断中,陈鹭姗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是寄生虫引起的肿块。结论出来后,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杨发端研究病理片后,赞成她的判断,并将病理片寄给省外的病理老专家会诊,得到了一致的看法。很快,陈鹭姗作为第一作者在病理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杨发端还以该病例为例,在病理科组织了深入的业务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