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苏女正在包装牛肉丸。
东南网6月20日讯 受台风“苗柏”残留云系影响,近日地处闽粤边界的诏安县太平镇迎来强降雨。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太平镇榕城村村民沈苏女感慨万千:以往每逢台风季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家人苦不堪言;去年,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她将自家简陋的瓦房重新修缮,再也不用担心风雨侵袭了。
沈苏女今年54岁,以往她只能靠四处打零工,支撑着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如今,依靠诏安县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贫方案,她购入机器,凭着自家手艺,在家中制作牛肉丸。沈苏女与儿子沈文琳起早贪黑,将牛肉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天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她心中十分快乐。
飞来横祸,一家陷困境
沈苏女是客家人,2000年以前,她一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安定。诏安是“中国青梅之乡”,主产区太平镇家家户户种植青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沈苏女和丈夫都留在家里务农,赡养两位老人、供一双儿女读书,收入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飞来横祸打破了这份宁静。2000年1月,沈苏女的丈夫外出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而肇事者由于家境贫困无力支付赔偿款。一夜之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瘦弱的沈苏女肩上。“原本生活过得就挺艰难,丈夫去世后,家里更穷了。有时为了省一餐晚饭,全家人早早上床睡觉。9岁的女儿半夜饿醒,我只能端一碗水给她喝。”回忆过往,沈苏女心酸不已。
那时,沈苏女的一双儿女都在读书,家中两位老人身体不好。想着今后一家人的生活,为了不影响老人的心情,沈苏女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长吁短叹,经常辗转难眠。早上醒来,她又强打起精神,拖着瘦弱的身躯四处奔波,想方设法找活干。
太平镇山林茂密,不少村庄的村民素有竹编、藤编的传统手艺,沈苏女决定以此养家。不过,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实则是个劳心劳神的体力活。接到订单后,她必须到山上找合适竹子当原材料,劈竹、清洗、晾晒等一系列前期处理工序都由自己一人完成。尽管身子单薄,但是干起活来,沈苏女一点都不含糊。她没日没夜地徒手编制,双手经常被刮伤、刺破,就为了多赚点钱贴补家用。
沈文琳把母亲的辛苦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向母亲提出辍学外出打工。“那时候,我妈真的太辛苦了。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妹妹才上三年级,我再不帮忙,生活就过不下去了。再说,我出门打工既能增加一份收入,家里也能少一张吃饭的嘴,多少也能减轻些负担。”说着,沈文琳的眼眶红了。
量身定制,走上创业路
2000年底,沈文琳只身前往广东汕头澄海区,到一家牛肉丸厂当学徒。在厂里,他脏活、累活抢着干,把老师傅教的制作手艺一点点记在心上。别的学徒休息时,他也不停下来,反复练习,为的就是能尽早学会这门手艺。
儿子外出当学徒,沈苏女依然在村里打零工。这些年,镇上的青梅厂、玩具厂、竹编厂响应政府号召,接纳贫困户就业,有的企业专门为贫困户提供相对轻松的岗位,有的则从劳动报酬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这些都与沈苏女无缘,因为她无法离家。
由于家中两位70多岁的老人腿脚不便,里里外外都要靠沈苏女张罗,加上榕城村离镇子较远,如果到企业打工,家里肯定照顾不过来。
去年1月,沈苏女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即,镇干部就上门征求意见,她表达了“在家门口脱贫”的想法。恰好此时在外打工多年的沈文琳,因故提早回家过春节。他亲眼看到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许多贫困乡亲都过上了好日子,因此也动了在家创业的念头,镇干部主动上门帮扶,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镇干部经过市场调查,发现经营牛肉丸生意前景不错,而且这对母子懂技术、肯吃苦,于是为他们制定了通过开牛肉丸店实现脱贫的方案。
谈起创业过程,沈苏女由衷感谢挂钩帮扶她一家的诏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沈义东。沈苏女感激地说,为了尽快开起牛肉丸店,沈义东先后到她家7趟,详谈商讨店面布置、办理营业执照等具体事宜。了解到沈家购置机器设备需要近8万元资金,沈义东又承诺由他去落实。
“沈常委联系荣华等爱心企业和相关部门,帮我们筹到了2.8万元扶贫款,又根据相关政策,帮我们在信用社贷到8万元贴息贷款。去年9月底,牛肉丸店顺利开张了!”沈苏女开心地说,“沈常委还介绍我在镇政府找了一份清洁工工作,每个月有1200元的固定收入。”
挥洒汗水,迎来新生活
经过一遍遍调配、试制,去年9月30日,沈家母子制作的首批产品出炉了。50多公斤热气腾腾的牛肉丸,是母子俩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傍晚的劳动成果。乡亲们纷纷前来购买,不到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她家的牛肉丸质量好,吃起来有筋道,而且价格便宜。一个丸子入嘴,满口牛肉香甜。不像一些商贩,制作中加了大量添加剂,闻起来有味道,吃起来一口烂渣。”一名村民夸赞道。
沈家母子制作的牛肉丸,都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每公斤卖76元,而当地同类牛肉丸市场价格每公斤在90元左右。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沈文琳每天5点起床,到县城市场购进最新鲜的牛肉,制作过程中无任何添加,每公斤牛肉丸的制作成本就要60元左右。
开店之初,沈苏女就认真向儿子“拜师学艺”,从如何选购优质牛肉到机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再到捏丸子的手法,每一样都学得很细致。沈苏女还当场向记者秀了一下手艺,只见她手捻肉浆,轻握成拳头,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形成环状,从中挤出肉丸,再用羹匙掏下放到温水盆里,动作十分娴熟。
“我们定价较低,一是为了薄利多销,二是为了表达感恩之情。这么多年来,要是没有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一家人也走不到现在。我们母子俩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想靠自己的汗水,赚点辛苦钱,也让乡亲们吃上价廉质优的牛肉丸。”说着,沈苏女腼腆地笑了。
沈家母子特别讲究食品卫生,当天做好的牛肉丸都采用真空包装方式,既方便运送,又能保持新鲜度。制作时,母子俩都穿好工作服,每道工序都力求卫生、规范。
沈家牛肉丸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响,订单纷至沓来,连节假日母子俩都没法休息。同时,沈文琳还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通过销售代理商将产品卖到厦门、潮汕等地。
“现在每个月都能卖出650多公斤牛肉丸,净赚7000多元。”沈苏女乐呵呵地说,村里一位姑娘看到她儿子勤劳能干,两人已谈起了恋爱,准备今年年底结婚。
谈起今后打算,沈苏女说,儿子准备以她的名字注册牛肉丸商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她觉得,“沈苏女”曾是一名扶贫对象的名字,如果将来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品牌能成为一个知名商标,这是让一家人十分骄傲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