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近日,莆田市开展铁腕打假行动——市政府组织公安、工商、质监、邮政管理等部门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仿冒鞋”“假海淘”专项行动,用“抓酒驾式打假”治理假冒运动鞋。就在几天前的6月28日,阿里巴巴向全社会公布了“大数据打假地图”。业界认为,莆田市此次行动是对“大数据打假”的积极响应。 据了解,本月2日,莆田市召开打击“仿冒鞋”和“假海淘”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严厉打击“仿冒鞋”和“假海淘”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通告》。通告说,“将重点对全市制售‘仿冒鞋’和物流异地上线违法行为集中区域进行摸排、查处、打击”。 通告指出,公安、工商、质监、邮政管理等部门将加大日常巡查和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制售“仿冒鞋”和物流异地上线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利用出租房屋从事售卖“仿冒鞋”和物流异地上线等违法经营活动;加强对分发制售仿牌产品宣传单行为的督查和劝导;重点清理整治无快递经营资质人员(快递“黄牛”)及私设经营的网点或摊点等。 连日来,打假行动陆续展开。3日晚,莆田城厢区工商局、荔城区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依法查扣一批“仿冒鞋”;4日凌晨1时许,城厢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在安福电商城内8号楼130号店面内,查获仿冒鞋174双…… 对此,作为莆田市公安局打假战略合作伙伴的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第一时间表态,愿意协助莆田警方,运用大数据精准发现线下制售假窝点,继续推动“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做打假道路上“最亲密的战友”。 拥有4000多家鞋企、运动鞋年产量超8.2亿双的莆田市,拥有运动鞋的完整产业链,但也存在一些假鞋工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假冒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给当地运动鞋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2016年4月,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与莆田市公安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打假工作。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提供的精准线索已协助莆田市捣毁线下制售假窝点20余个,收缴了价值超过2.5亿元的假货。半年前,莆田警方还联合浙江警方、阿里巴巴共同打掉了一家拥有完整线下销售渠道的假鞋工厂,现场查获假冒运动鞋38664双。阿里巴巴平台治理数据显示,去年至今,阿里巴巴推送的线索,经莆田警方立案后,破案率达100%。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表示,打假离不开社会共治,“阿里巴巴愿意与莆田警方等一起,继续做打假道路上最亲密的战友”。 经济评弹>>> 从“难友”到“战友” 假鞋不仅让莆田这个制造业大市蒙上了阴影,也让作为网络销售平台的淘宝陷入争议,阿里巴巴甚至被工商总局点名批评对售假商家监督不力。 出于共同的打假诉求,2015年,阿里巴巴向莆田伸出“橄榄枝”,将其“中国质造”首站放在莆田启动,当地17个自主品牌鞋产品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宝、聚划算平台上线。 阿里方面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经过调查,莆田制鞋技术和规模全国领先,但自主品牌不多。假鞋问题的源头是国际大牌代工订单撤离后,遗留的产业结构单一和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一些制鞋企业有技术、有产能,却没销路、没品牌,只能“剑走偏锋”。 线上假鞋,归根到底还是线下产业结构的问题。只有让制鞋企业找到合法经营的出路,才能让假货彻底消失。 基于此,莆田市与阿里巴巴启动了第一次合作,让不少莆田品牌运动鞋借由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名利双收。 既然已经给出了“疏”的分流出路,就要更加严格地“堵”住假货流出的缺口。如今,阿里与莆田已经从往日的“难友”,变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这缘于双方在打假方面一致的目标和坚决的态度。 大数据打假是阿里巴巴近年来根据自身技术提供的打假方式,即通过售假者在网上留下的蛛丝马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等锁定其行踪,再联合公安等部门进行线下打击。这种从线上到线下的打假方式,切中当前造假售假的要害,理应得到各方的配合和支持。 假货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利益,也伤及地方产业和电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社会建设逐渐铺开的当下,各地、各行业都不应也不可能自绝于外界的监督,而要直面现实,携手为维护社会诚信铲除祸端、消灭死角。 从这个角度看,莆田打假被阿里巴巴和社会各界“点赞”,可谓当之无愧。
|
相关阅读:
- [ 05-15]"时代力量"弃守前瞻怪国民党 遭讽:演完戏下去领赏
- [ 04-11]农业部严打假劣农资坑农害农 确保不发生安全事件
- [ 03-23]民进党喊退"两岸监督条例"遭国民党痛批"打假球"
- [ 03-17]职业打假人“转战”网络 能否终结电商假货之痛?
- [ 03-16]福建各地消防部门开展消防产品“打假”行动
- [ 03-15]影评也“打假” 影评人有个分支叫“营销号”?
- [ 03-15]制售假入刑呼声高 司法界回应“像抓酒驾那样打假”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