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莆田学院打破专业壁垒 为项目“定制”优秀技术人才

2017-07-14 09:02: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是莆田投资最大的项目,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莆田学院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大四学生组成“华佳彩班”,为项目定制优秀技术人才

这个班级不一般!

东南网7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朱秀兰)近日,莆田学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华佳彩班”2017届(首届)结业暨2018届开班仪式在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举行,来自3个专业的41名2017届“华佳彩班”学子经过半年多实习,全部被华佳彩公司录用。与此同时,从150多位报名者中选拔出的70名大三学生,正式组成新一届“华佳彩班”,有望在一年的岗位实习后成为华佳彩公司新员工。

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总投资260亿元,是莆田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而且门槛不低。“我们从事的行业目前在高校中基本上没有对口的专业,所以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来了解和学习行业技术、生产工艺等,并且形成稳定的技术队伍。”华佳彩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理曾浩介绍说。

莆田学院是该市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去年11月专门成立了包括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在内的六大产业学院,希望能与本地产业实现无缝衔接。

企业渴望订单式培养,高校期待定制化育人,“这个班级是双方思路不谋而合的成果,也打破了传统的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莆田学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元庆介绍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分班级,一直延续到毕业,即使有“订单班”也不会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但华佳彩公司需要的毕业生不止一个专业,组建“华佳彩班”时也不再以专业为标准,而是从学院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中,吸收大四学生“混编”组成。

作为新生事物,“华佳彩班”采用“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分享师资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大四上学期,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讲授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运用等理论课程;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学员进入企业实习直至毕业。实习期间,华佳彩公司向学生发放基本工资和餐补、加班费。值得一提的是,2017届“华佳彩班”学生的毕业答辩都不再回到原来的专业和班级,而是在企业一线完成。

经过整个学年的培养考察,华佳彩公司对这个班级十分满意。“对搭建企业技术团队帮助很大,41名学生在厂房建设阶段就到企业实习,在投产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实现了无缝衔接。”曾浩介绍说,“华佳彩”学生占今年大学毕业生招聘计划的30%以上,起薪要比正常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高10%。

华佳彩高技术面板项目已经于7月1日发布产品,预计明年年初产能将快速提升,并启动项目二期工程。“我们对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所以第二届‘华佳彩班’有70名学生入选,同样来自三个专业。”曾浩表示,今后准备一直把“华佳彩班”办下去。

通过创办“华佳彩班”,莆田学院在对接地方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也探索出新模式。目前,莆田学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以同样的方式,与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项目承担方——福建省福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合办“福联集成班”,并与莆田高新区签订深度融合合作协议,准备为更多企业精准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记者手记>>>

培育城市的人才竞争力

莆田学院打破专业壁垒组建“华佳彩班”,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凸显出人才培养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如今,城市要吸引产业、项目落地,除了传统的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人才竞争力。今年初,武汉市推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计划,就是一则鲜明例证。

培育人才竞争力,莆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记者了解,一方面,莆田市每年高考后都有数万名考生奔赴各地高校求学,但毕业后回乡就业的比例并不高,而且本地优势产业急需的工科类人才比例偏少;另一方面,莆田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亟待提升,去年,全市计划引进16名博士,最终却没有达到目标。

面对城市吸引人才的瓶颈和当地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像“华佳彩班”这样的创新举措尤显珍贵。一方面,通过企业提前预订,让本地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再“孔雀东南飞”;另一方面,毕业生和企业提前无缝衔接,为自身职业发展铺就一条宽阔道路,也能为城市吸引人才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提升人才竞争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