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鲎紧扣雌鲎背甲,成双成对在沙滩上寻觅产卵地。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文/图)28日,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这是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但对于海峡两岸湿地保护、生物保护的专家们而言,每年的这个节日却不仅仅是谈情说爱那么简单,因为这一天也是“海峡两岸鲎保育日”。 中国鲎——已在地球上生活、繁育了四亿五千万年的物种,如今处于濒临灭绝境地。 今年“七夕”前夕,海峡两岸200余位湿地研究专家、海洋生物专家及热心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各界人士,联名向两岸餐饮业发出呼吁,恳请商家们结盟拒售、拒食濒危“海洋鸳鸯”——中国鲎。据悉,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这一呼吁已获得福建、广西、海南、广东、浙江、台湾上百家大型海鲜餐饮业主的响应。 鲎资源已至枯竭边缘 一直以来,沿海的人对海鲜总是情有独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餐桌上海鲜数量呈不断攀升的趋势。喜爱海鲜,原本无可厚非,不过由于过度的捕捞食用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人们正把某些海洋生物逼至濒危的绝境。海峡两岸携手保护的孑遗海洋生物“中国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鲎是一种生活在沿海海域和潮间带的生物,平潭岛曾经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中国鲎主产区,产量曾居全国第一。长乐、连江、福清、厦门、东山等沿海也是中国鲎的主要栖息地。 中国鲎自1993年被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广西、广东和浙江等沿海省市也都属于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如今,在我省一些酒楼、大排档的海鲜池里,依然能见到中国鲎可怜的身影。“宰杀和食鲎现象依然极为严重,只为满足一些食客的口腹之欲,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生态安全却要为之付出沉重代价。”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李裕红博士表示,“过度的捕食、栖息地遭破坏以及海洋污染是造成中国鲎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30年前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随处可见的中国鲎,现在已从大部分海域消失。因中国鲎的产卵地点必须在高潮带,许多中国鲎没能上岸就被捕捞走,少量成年的中国鲎有幸能到高潮带产卵,但脆弱的受精卵在发育成幼鲎之前往往因高潮带环境受人为干扰而夭折。由于幼鲎发育生长到成年鲎需要13至15年时间,大量的成年鲎被捕杀后,中国鲎资源已面临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