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
2017-08-30 06:11:1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房小奇 王祥楠 |
分享到:
|
机制保障,振兴闽剧 2017年5月22日,一则喜讯从广州传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福州闽剧演员吴则文凭借在原创廉政闽剧《兰花赋》中的精湛表演荣膺“梅花奖”。 1993年,福州闽剧演员陈乃春首次摘取“梅花奖”。时隔24年,福州再摘“梅花”,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州闽剧院)由此成为福建少数同时拥有两朵“梅花”的院团之一。 很多闽剧人感慨:“这与20多年前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力支持闽剧事业发展,为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打下的良好基础,不无关系。” 闽剧,是闽都特色文化之一。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戏剧戏曲惊艳全国。闽剧《天鹅宴》《丹青魂》先后荣获“文华新剧目大奖”、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大奖”等多个国家大奖;闽剧演员陈乃春摘取了福州市第一个“梅花奖”。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习近平的倾力支持下,1993年5月23日,第三届中国戏剧节首次走出北京,在福州举办。 佳作频出,盛会举办,一时风光,但这却掩盖不了福州闽剧当时面临的烦恼和困境,主要包括:收入无法保障、人才引进难、排练演出场馆不够等。 “这并不是个案,所有的文艺团体当时都面临着这些问题。”时任福州市歌舞团团长林防回忆说。 习近平的一次现场调研、办公,从机制上为他们解决了烦恼。 1994年5月10日下午,习近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赴福州闽剧一团、市美术馆等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他没架子,很亲切,也不插话,只是静静听大家畅所欲言。习书记说,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一定要关心艺人的生活,改善创作条件。”参加了座谈会的林防回忆。 正是在这次会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决定,当年增加拨款补贴市属专业剧团人员工资,第二年(1995年)起正式列入财政预算。这项机制保障一直延续到今天。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闽剧人真的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大家都感觉我们的烦恼和困难解决了,可以真正搞好创作了。”回忆起这个决策,很多当年参加了座谈会的闽剧人都颇为感慨。 没有了为生计所累的无奈,福州闽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屡创佳绩。2001年,《画龙记》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福州市该奖项零的突破;2001年,《兰花赋》获中国第七届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9个单项奖。一年双魁,誉满剧坛。已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再作批示,希望闽剧院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此后,《黄乃裳》《红豆缘》《王茂生进酒》《林则徐复出》等闽剧也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在更大的舞台讲述“福州故事”。 那天下午的座谈会,在陈晓岚的记忆里是“阳光普照”。“真的没想到,我们曲艺团也享受到了财政保障工资的同等待遇!”作为当年参加座谈会最年轻的代表之一,陈晓岚如今已是福州市曲艺团团长。 和福州闽剧院、市歌舞团相比,福州市曲艺团处境更艰难。“因为待遇没保障,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动过离开的念头。”陈晓岚说,由于这个原因,她参加座谈会根本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最终曲艺团也享受到“同等待遇”。“刚坐下来时也是三心二意,结果,心却被习书记的话抓住了。” 那天之后,陈晓岚的心定了下来,而且“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理念,也影响贯穿了她此后的创作过程。她写的所有曲艺文本,基本都和福州特色有关。近些年,整个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多个,国家级的也有近10个。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