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位于霞浦县山区的崇儒畲族乡开始挖掘畲族元素,寻特色发展之路
畲乡脱贫,自有其道
东南网8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陈清)
崇儒畲族乡位于霞浦县山区,畲族建筑多、文化特色浓厚。去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72户,共1249人。
作为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霞浦提出今年要“摘帽”。但对崇儒来说,原有的农业无法实现快速、精准脱贫,如何才能保证完成任务?去年以来,该乡开始挖掘畲族元素,寻特色发展之路。
嫁接“畲”元素,别样乡村游
崇儒畲族乡的畲族遗产众多,如何把这些特色转换为真金白银?畲村霞坪摸出了门道。
近日,记者来到霞坪村,40亩的荷花正盛开。
“现在,这里是县城人观光休闲的热门场所,高峰期,一天有3000多人次前来游玩。”乡党委书记蔡松根说。
今年3月,该乡投资近500万元,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建设有畲味的荷花池:入口处,建了畲寨门楼;白墙上,画上畲族元素的画;荷塘边的6家“畲家乐”以及周边摊点,售卖正宗的畲家米酒、畲家草药、糍粑等畲族食品。
“我们鼓励贫困户参与荷花种植、管理,待莲子、莲藕收获时给他们分成。”蔡松根说。
借畲族文化脱贫,古村上水村也有新招。上水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有很多原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其中以畲族花斗笠最出名。从2012年开始,该村拾起这些手工艺,先后成立畲凤农民合作社和霞浦上水畲族传统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从事畲族服饰、花斗笠以及美食的订单生产。
有了这两家合作社,游客来上水,如果想在现场观看打糍粑表演,尝尝新鲜的糍粑、乌饭等,只要提前一天预约,就能享受到订制服务。
“现在,上水村有7户畲族贫困户,通过学习、参与制作省级非遗畲族服饰、斗笠等,获得了较稳定收入。花斗笠每顶卖600元,目前产量跟不上销量。”乡副书记李中强介绍,三年来,上水村已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目前,该村已与旅行社合作,每周至少有一批游客前来游玩,村里还能为游客提供畲族婚礼体验服务。
挖掘“山”优势,产业无中生有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如今,如何挖掘大山优势,整合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引进和发展产业?
“崇儒的山区生态环境好,畲族特色浓郁,加上政策好,产业扶贫也非常有特色。”蔡松根说。
去年,崇儒畲族乡摸索寻找适合发展的新产业。调研发现,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水源地,崇儒山上的花多蜜好,适合养蜂。于是,去年10月,该乡引导71户贫困户出资,成立霞浦县蜜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养蜂事业。“这几天,蜂蜜已采收得差不多,一共1.1万多斤,一斤能卖60元左右。”李中强说,今年5月18日,乡里把蜂蜜送到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查,产品不但全合格,还被鉴定为一级蜜。
养蜂的成功,让村民对引进产业有了信心。今年5月,该乡又成立霞浦县富畲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建档立卡的33户畲族贫困户纳入其中。“我们流转了68亩丰产期的巨峰葡萄园,给每户贫困户各分了约2亩。葡萄收益给贫困户分红。”合作社负责人钟马寿说。
51岁的雷冬寿就是受益的贫困户之一。“按折股分红,我们夫妻俩今年收入有1万元以上。除了这部分,我们夫妻还在合作社务工,每天加起来可以拿240元工钱,一个月能做20天。”老雷喜滋滋地说。
“目前,园内的葡萄都已订光,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元。”钟马寿说,此外,乡里从福安邀请技术员常年驻扎在葡萄园,畲族群众在园内务工,不但有收入,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培育“双创”,销售有了去路
农特产品有了,销售问题如何解决?去年10月,在乡政府引导下,霞浦县云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10位返乡青年入驻崇儒畲族乡提供的10间店面,负责展示和销售各合作社的农产品。
“公司有专业的设计、包装、美工和销售团队,主要以线上销售为主。”李中强介绍,第一年,该乡给予创业团队30万元扶持。目前,每月的销售额有30万元左右。
去年11月,该乡还成立霞享山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区域公共品牌“霞享山水”。“我们乡里有农监站,每年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包括蜂蜜、茶叶、禽畜在内的产品,鉴定为合格后,就统一包装为‘霞享山水’品牌。”李中强说,引导农户在特色农副产品质量指标、商标品牌、产品包装、价格营销等方面实行“四统一”,可实现品牌化运营。
此外,该乡还在探索新型的合作帮扶模式。目前,路口村正在运作爱心福农场。由爱心人士承租农民土地,打造爱心农场,决定种植项目、自负盈亏,贫困户受雇负责平时打理。目前,30亩的原辣木基地已收到定金,爱心人士认租活动正在开展。
“目前,我们许多新培育、引进的项目都进展良好,扶贫效益已体现。”蔡松根说,“我们对今年脱贫‘摘帽’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