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一角。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全面推进“放管服” 今年6月1日,厦门自贸片区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和市场准入领域两大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制,简化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进行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同时,探索政府监管、信用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 以自贸试验区这块改革“试验田”为平台载体,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纵深推进“放管服”工作,厦门将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法治化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厦门立法引领和规范厦门自贸片区建设,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若干规定》,对厦门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过程中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重要成果进行固化提升,为厦门自贸片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此外,厦门自贸片区还成立了国际商事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自贸试验区法庭及检察室等,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纠纷仲裁与协调等法治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中国厦门(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展示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建设知识产权友好自贸区。 产业集聚辐射更广——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日,厦门自贸片区首个重点平台——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开业。该平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集展示、办公、品鉴、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它的开业也意味着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挥“保税+”“互联网+”“金融+”等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优势,厦门自贸片区将着力打造进口酒、航空维修、融资租赁、机电设备、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重点发展平台,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厦门自贸片区发挥沿海开放和对台区位优势,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率先进行差异化探索试验,努力为国家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在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方面,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率先建立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率先实现台厦两地海关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率先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积极探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发挥中欧(厦门)班列辐射牵引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海铁联运对接,开启东南亚到亚欧的物流新通道。目前,班列已开通4条国际线路,通达9个国家的12个城市,累计发运161列。 挂牌起至2017年8月底,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新增企业近3万家、注册资本超4800多亿元,初步形成国际贸易、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等七大产业。今年1—7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1.4亿元,同比增长13.1%;进出口总额967.59亿元,同比增长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