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美章 黄琳斌 程枝文)
各地游客游玩了一天后,夜色渐浓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又迎来另外一种热闹:村口处,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妇女跳起时尚的街舞;村中心,放映队正为村民放映着大片……
赤溪村,曾因极度贫困而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又因脱贫成功而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深情寄语赤溪村民,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进行了系统的扶贫探索和实践。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当年开创出的扶贫实践经验,福建干部群众进一步迸发激情与干劲,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握节点、补齐短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只争朝夕、实打实干,确保贫困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过去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加快发展、推进落实、打赢攻坚等决战贫困的系列政策文件,各级财政共筹集投入扶贫资金60多亿元,调集上万名各级干部驻村入户、挂钩蹲点,确定23个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人次,造福工程搬迁24.9万户99.8万人,扶贫开发对象从2010年的140万人降至2016年的20.44万人。
担使命,敢啃硬骨头
52岁的许碧胜是顺昌县元坑镇福峰村农民。他母亲早逝,父亲长年身体不好,自己43岁患了帕金森综合征……2014年,针对老许家的特殊情况,县里决定帮他建标准大棚:一次性落实专项扶贫资金8000元,农业部门给予配套5000元,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在村民帮助下,老许只花了不到2000元就建起两亩钢架大棚。更让老许省心的是,村干部帮助引来一家企业下“订单”,保价优先,统购包销。包括低保,全家人一年收入达2万元。许碧胜感慨地说:“我的人生虽然很不幸,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对未来充满信心。”
许碧胜生活的变化,是五年来我省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
与一些中西部省份相比,我省贫困人口数量不算太多,但现有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越来越大。
愈是不易,愈见担当。我省提出,到2018年,国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省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省委书记尤权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层层落实责任,切实抓出成效,为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省长于伟国一再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全省扶贫目标,核心在精准。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因人因需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条件差、发展难、脱贫无望、致富无门的,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这项为民惠民之举已连续实施了24年,年年都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年来,各地把造福工程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灾后重建等有机结合,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因造福工程,连江县安凯乡黄家村村民兰美英一家就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
今年4月3日,兰家搬进位于东湖镇的连江县造福工程罗山集中安置小区的一套电梯房。小区按新型社区标准统规统建,配套了主题公园、社区幼儿园,还引入现代物业管理。兰家原来离县城有40多公里,现离城区只1.5公里,坐公交车只需10多分钟。她的女儿就近入读东湖中学,丈夫进城接装修活也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舒坦。
我省完善山海协作对口机制,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除在财政转移支付、用地保障、全融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倾斜外,还建立健全了领导挂钩、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园区共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扶贫合力。
今年8月,晋江市党政代表团专程赴长汀县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互访活动,当场向长汀捐赠山海协作资金2000万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项目等。五年来,晋江累计帮扶长汀资金1.56亿元。双方共建的晋江(长汀)产业园引来落户企业20多家,新增直接就业和延伸就业近4000人。
在经济相对贫困、党建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第一书记”成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第一先锋”。
泰宁县大龙乡大布村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14年时村集体收入才2万元左右,还有21户贫困户。当年4月,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下派驻村第一书记朱力南到职后,利用福建日报社扶贫资金,成立创业担保基金,支持贫困户种植香菇。
“种香菇要向银行贷款,但村民没人担保。有了担保基金,就可帮贫困户每户向银行贷款1.2万元,向村里的合作社购买3000袋菌棒。”大布村支书杨步祥告诉记者,合作社保证17家贫困户每袋菇的纯利润不低于1元,乡政府另外补贴每袋1元。就是说,贫困户今年至少有6000元的纯收入。
自2004年起,我省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1.1万多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每期3年,实施“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实现全省2200个贫困村全覆盖,各级挂钩部门共落实帮扶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项目10万多个。
面对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各地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三明的“348”、龙岩的“九到户”、宁德的“664”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扶贫定制茶园”、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屏南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好经验新做法,先后在全省总结推广。
增内力,弱鸟能先飞
毛家坪村位于福安市范坑乡北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为缺水,粮食产量低,村民生活贫困,大多吃地瓜米,靠政府救济。习总书记主政闽东时曾三上毛家坪村,亲自拨款修水库,解了村民用水难,同时也让500多亩耕地从“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村民把这座水库称为“思源水库”。
靠着水库,毛家坪群众解决了温饱,但要致富,路在何方?
经请教宁德市农科所专家,村两委决定,围绕水库水资源和毛家坪6000多亩林地,发展精品农业。在党员带领下,毛家坪不断引进种养新品种。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毛有六养了30只鹅,他说:“我的鹅每公斤能多卖20元,现在我不是贫困户了。”
如今,在毛家坪村,闽东黄羊、土鹅、乌牛早茶等特色农产品比比皆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种养绝活。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1.35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5万元左右,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在今年全部脱贫。
5年来,我省许多地方像毛家坪村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生活巨变。
经20多年的扶贫开发,我省剩余的贫困人口分布比较散,而且多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老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差。让这部分人脱贫致富,要“外部输血”,更要“内生造血”,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屏南县棠口乡贵溪村贫困户郑贵生,看到村里和本地一家兰花基地合作种兰花,企业提供技术和销路,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参与的村民收益都不错,也很想加进去。但一想到父母和妻子都得了重病,全家一年只有种地收入1万元,没本钱,贷了款又怕还不上,每每念头刚上来又压了下去。
政府的帮助来了。经协商,他先到兰花基地打工,每月有工资;县里给办理的5万元贷款入股基地,基地向他支付每年24%的分红,加上县里2500元的贷款贴息,他每年就可获得1万多元。他高兴地说:“这下,医疗费负担就可减轻了。”
合作社担保贷款,贫困户入股企业,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这套在屏南县创新出来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实现了全县全覆盖,也在全省推广。
脱贫要找准一条好路子,金融扶贫是源头活水。为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我省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从最初的贫困户贷款贴息,发展到小额信贷风险担保贷款,省市县三级投入财政资金7.25亿元,在贫困人口千户以上的6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抵押的贴息贷款。从去年5月至今年8月底,全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已累计为47696户贫困户担保贷款20.95亿元,累计发放贴息资金1529.1万元。
今年,我省又设立2亿元财政专项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专门针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生产性补助。“每人平均440元,只要实施生产性项目,并由挂钩帮扶干部及村两委审核确认,经公示无异议后,即可获得。”省农业厅扶贫开发处处长陆涛说。
在贫困地区,一方面,资源禀赋差;另一方面,贫困群众的集体林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自有资产却在“沉睡”。如何让“沉睡的资产”醒来?
三明积极探索扶贫资金量化折股增收机制,探索资产盘活和入股分红增收机制,引导贫困户将耕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目前已流转林地面积640万亩、土地面积78万亩,有30%的贫困户从中受益。
建宁县黄埠乡通过创新水电资源收益扶贫机制,让贫困生上学有资助,贫困村集体每年能拿固定收入。去年底,黄埠乡的桃路际水电站打算技改。经测算,电站改造完成后,年增效益43.3万元。乡里决定把中央用于7个贫困村、空壳村的扶贫基金150万元以入股形式,投入电站技改扩容项目。乡政府每年把电站新增收益的30%分红给这7个村,其中的40%为村集体收入,60%给贫困户。乡政府每年还从电站纯收益中提取1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基金,优先资助乡里100名贫困家庭学生。
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采取“农户住房+光伏发电”的方式,让“屋顶成宝地,阳光能卖钱”。15户贫困户在自家住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建设农户光伏发电项目。每户年发电量在8000千瓦时以上,可稳定运行20余年,一年增加收入8000元。
一人患病,全家贫困。在我省当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40%是因病致贫返贫。为搬开这只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今年起,我省在落实好原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疗救助等政策基础上,采取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办法,对贫困户再织两道“保险带”:第一道,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在原定报销比例上再叠加相应的报销比例;第二道,对儿童白血病等13种重大疾病,在叠加第一道补助后,对个人负担部分再予以90%的补助。
一户一户地帮,一村一村地扶,一乡一乡地攻。羽翼渐丰,志气渐足,弱鸟能先飞,弱鸟正高飞。
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福建是著名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
2014年深秋,习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又一次把老红军、军烈属和“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代表请来亲切座谈。他强调,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对三年前的这次座谈,今年98岁的老红军林攀隆仍然历历在目。林老感慨地说:“总书记这么关心老区、关心老区人民,让我非常感动。”林老现在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发坑自然村安度晚年。如今,他每月领取各种补贴津贴共计2416元,其中政府发放失散红军生活补贴2191元和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125元,还有紫金矿业发放的100元老年人高龄津贴。他高兴地说:“现在,党和政府关心,社会上也很关心。家里各种电器都有了,生活很方便。前几年,我还装了假牙,现在可以吃花生了。”
我省现有老区县70个,老区县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没有老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5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出台政策支持老区建设。全省各地还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让老区人民的生活年年好、节节高。
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是革命老区重点村。7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村庄又脏又乱,没有一条水泥路。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帮扶下,开展“家园整洁”行动,面貌焕然一新,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村里的榜眼府、土楼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目前,村里每年接待数万名游客,村民收入比5年前翻一番,80%的村民建起新房。
上杭县百砂镇塘丰村贫困户曾美金,不幸得了尿毒症。她为了省钱,原本一周要做三次的透析只能做两次。去年10月,上杭在全省率先推出健康扶贫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病住院时,除享受以前的医疗保险政策保障外,还享受健康扶贫保险。该政策执行还追溯到去年1月1日。按这项政策,曾美金去年治疗费花了12万元,本人只需负担1万多元,现在她又可以一周做三次透析了。
2016年,全省革命老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5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7.1%。
少数民族散居又是我省一大特色。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有19个民族乡、567个民族村,少数民族总人口79.69万人。19个民族乡全部分布在原中央苏区县和闽东苏区县,很多民族地区又是老区。我省少数民族群众人数虽然不多,但大多数处于偏僻山区,特别是一些远离县城、集镇所在地的乡、村,经济基础差,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难度更大。
解决突出短板,加强薄弱环节,我省新时期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呈现出新视野、新格局——
政策支持“真金白银”。5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把挂钩帮扶从民族乡延伸到民族村,实现567个民族村挂钩帮扶全覆盖;着力打造1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持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推动有条件的人口在200人以上的民族自然村村道硬化;扶持高山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力度,每年选派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到省直、市直单位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选派一批少数民族村党支部书记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
扶持特色经济促增收。每年集中1000万元,扶持100个民族村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过去5年,共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扶持民族村完成项目500多个,全省19个民族乡和250多个民族村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
加快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助学制度,并提高补助标准,初中生每年补助1000元,高中生每年补助1600元,全省每年10000名左右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行倾斜政策,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考生,实行高考总分加10分照顾政策,同时在5所高校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2所高校开办民族班。
坚持整村推进,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先后有56个民族贫困村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500元的少数民族村纳入全省第四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范围,每年支持每个村20万元。
2016年,全省民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68元,其中少数民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3元。民族乡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八闽大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