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福建:用体制机制创新“活水”守住蓝天碧水

2017-10-18 07:13:53 潘园园 魏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南网10月18日讯(福建日报 潘园园 魏然)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福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以“机制活”为牵引,推动生态文明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

林改一步棋,盘活万重山。15年前,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拉开序幕,让福建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62.96%提高到65.95%,连续多年领跑全国。以林农为主体的福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164元提高到2016年的14999元。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何守护“清新福建”?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型,用新路径、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

从率先全国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到出台生态环保“责任清单”,明确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从率先建立环保一季一督查通报制度,到各地借力中央环保督察,真抓实干促整改……我省完善顶层设计,探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保责任体系,铺开福建环保监管新局面。

该负责人坦言:“守住绿水青山关键在于牵住地方党政‘一把手’这个‘牛鼻子’,把责任加到‘一把手’身上,逐步改变地方主政者‘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固有观念,建立健全内生机制,推动环境监管从‘督企’向‘督政’转变,真正让地方政府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

约谈、限批、问责…… 越来越多地方官员感受到环保“紧箍圈”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区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盘活现有环境保护资源,最大化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该负责人表示,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我省不断在环境管理制度和环保市场化机制上寻求创新,用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如,去年以来,我省创新环境质量会商工作制度,每月都要对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体检报告”进行专家会商,不仅分析环境质量数据,还要找到数据背后的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实现环境监测管理从末端监测向源头管控转变,得到环保部肯定。

“通过专家对症下药开处方,会商跨市县、施治跨区域、监管无死角,治理效果立竿见影。”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机制实施以来,各地根据通报问题及会商会提出的建议积极主动作为,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如,长泰县去年上半年因龙津溪水质超标,水质考核排名全省后10名,会商后书记县长专门召开现场会,开展全民综合治水百日会战,成效明显,随后两次考核排名均退出后10名;福州、厦门、漳州通过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严控工地、道路、露天堆场扬尘污染,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

针对母亲河保护受困“地域界限”,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开创性实行因素分配和考核奖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与地方财力、保护责任、受益程度等挂钩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效地保护了“母亲河”长治久安。2016年,在流域上下游补偿的基础上,我省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实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通过上游积极整治,目前闽粤交界处断面水质提前达到三类水质目标。

与此同时,我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深化环保市场化改革:从排污权交易启动3年超过6亿元,到推动环境第三方治理,环保产业年均增长16%以上;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家库”,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公布全省2247家参评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让污染老赖一处失信四处碰壁……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从“要我环保”变“我要环保”。

为守住生态“颜值”,我省还加大执法“严值”,以解决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建立“四不四直”执法机制,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接排查、直接取证、直接曝光,让污染企业闻风丧胆,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环境执法办理案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受到环保部通报表扬。

“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的目的在于让环境质量受益,让老百姓受益。”该负责人坦言,“不忘初心,改革创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越走越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