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
今天在助村栏目亮相的,是漳州茶业新农人黄亚平。他的从业经历,是福建茶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10余年前,黄亚平刚刚入行时,时值国内铁观音市场崛起之时。秉持传统的产销模式,茶农茶商们在那波市场热潮中风生水起。以2012年为节点,政策影响、市场波动、竞品冲击、消费迭代,多重因素让铁观音产业备受打击。
在市场的十字路口,黄亚平开始反思,并试图为铁观音这一传统民生产业提供新思路,以改造它的生产流程、产销形态、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条。以茶之序文化生活馆为起点与载体,他竭力探寻铁观音的更多玩法。文创、旅游、双创、电商、O2O等时兴的元素与业态,都在他的实践范围内。黄亚平的愿景是,搭建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借此对外输出关于茶业发展的更多想象力。
东南网1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林良益 文/图)
采茶
十字路口的选择
34岁的漳州人黄亚平,从事茶产业已10多年。1998年中学毕业后,他赴晋江的一家工厂,当起了机修工,其间结识了来自安溪的茶商。在对方的影响下,黄亚平对茶业产生了兴趣。
“茶叶具有绿色、生态的天然属性,加之深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必将成为今后消费主流。”黄亚平开始赴安溪、华安等铁观音主产区考察。这一年,华安正经历着一场产业更迭。受到邻县安溪的影响,华安确立了“以电兴工,兴茶富农”的县域产业发展战略,将产业重心投向市场大热的铁观音。“光是茶青就卖到每公斤数十元”的好行情,吸引着大批茶农、茶商投身其中。
茶山
黄亚平也因此开始创业之路。
2002年,黄亚平在家门口角美镇开办了一家茶叶零售店。此后的三年,全镇的茶叶经销店从10来家发展到100多家,茶市日趋升温。市场热潮下,黄亚平却显得谨慎:“大部分茶叶经营者秉持的还是最原始的商业模式,批发加零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黄亚平创立漳州市铭诚茶叶包装商行,并入驻位于漳州市区的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后者是漳州起步较早的主流茶叶市场之一,最多的时候入驻茶企超过300家。在这里,黄亚平开始了整合茶产业上下游的市场试水。“我们在茶叶销售的基础上,还提供茶叶包装、茶盘、茶具、茶桌等一站式服务,并开始介入茶叶生产环节,派专职质检人员到茶叶基地教茶农理论知识,并全程监管茶叶生产。”黄亚平说,这一阶段的尝试也为日后探寻茶业全产业链经营,积累了经验。
黄亚平清楚地记得2012年,这个被视为铁观音市场拐点的年份。电商对实体经营的冲击,岩茶、白茶等竞品的市场崛起,茶叶生产成本高企,多重因素导致风光一时的铁观音遭遇市场滑坡,陷入低迷。
实际上,黄亚平对铁观音盛极而衰的局面,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外部冲击仅仅是一方面,内部积弊才是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小农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家庭经营作坊的生产模式缺乏科学的组织规划和管理监控,制约着技术创新与投入,产出茶叶的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黄亚平说,福建茶业产业链普遍短促,附加值低,科技、知识、创意在整个产业链的运用上远远不够。
黄亚平意识到,此时的铁观音市场已经进入了十字路口:“向左走,缩减经营规模,勉强维系;向右走,转型创新,寻求市场新的出路。”2015年投入运营的茶之序文化生活馆,则是他实践茶业转型的起点。
茶具展示
构建茶文化综合体
以茶之序文化生活馆为平台,黄亚平试图从茶文化切入,丰富产品体系与业态,重塑茶叶消费场景,改造传统商业模式,探寻铁观音的更多玩法。
“茶之序文化生活馆由茶科技及茶文化演示厅、茶道表演区、茶产品展示厅、茶文化配套商品展示厅、茶历史知识墙、创意多功能会议厅等几部分组成,是集科普宣传、艺术观赏、品德教育、休闲体验、O2O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综合体。”黄亚平如此形容茶之序文化馆的定位。
在这里,茶的文化属性得到了最大化的诠释,它不仅体现在茶道、茶艺表演中,还根植于产品本身。黄亚平说,漳州茶业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因此,他试图搜集流落民间的茶文化,通过赋予其一定的创意,使其转化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产品。
一款名为芝山红的铁观音茶,是茶之序的代表作。在漳州市政府所在地的芝山大院,坐落着一座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它是早年红军入漳的历史见证,也是如今漳州市区的地标性建筑。黄亚平则要为这段红色历史,寻求味觉记忆。芝山红铁观音,由此而生。
1932年,红军攻克漳州期间,经过天宝镇过塘村,部分红军则驻扎在华安县湖林乡石井村。这两个村庄皆遍植茶树,村民世代制茶。为关怀战士,茶农们送来茶水供其饮用。虽是山间野茶,却有祛暑、消食、提神的效用,这茶自此被称为“吉茶”。如今,吉茶被重新挖掘,并注入文创元素,以芝山红之名成了茶之序的爆款产品。
茶之序众创空间
以茶文化为要素,休闲旅游业态得以成形。位于石井村的格头山茶叶基地,“神农悦”休闲旅游山庄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茶树品种园、资源圃,茶叶茶树繁育、采摘、加工体验区,还有茶餐厅、茶主题民宿、周边石头楼、神农庙,都已纳入旅游版图之中。
基于茶之序文化生活馆的城市假日休闲游,则是他们的另一主打产品。“尽管回归大自然备受推崇,但部分家庭因为有孩子和老人不适宜远行,近郊的休闲游又无法满足需求,城市假日休闲游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黄亚平表示,在茶之序茶文化生活馆,游客可以现场感受茶叶制作的全套工艺,并接受茶叶科普人文教育,感受历久弥新的茶道与茶艺表演。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茶叶新零售模式得到了实践。“线上流量增速放缓,引流成本水涨船高,纯网购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体验与互动的需求,因此,不少品牌选择重回线下,构建了线下体验+线上平台的新零售模式。”黄亚平表示,作为新零售时代的线下实体店,茶之序茶文化生活馆不同于传统门店,而侧重于文化感知与体验互动,最终通过线下引流、线上销售,实现了消费场景的革新。
事实上,茶之序探寻茶业更多玩法的过程,正是深度介入茶产业链的探索。
“向上游,我们进入到种植和加工环节,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与种植加工户的合作,为其提供技术、设备、管理等标准化支持;向下游,则自主开发生产茶叶及行业配套用品,涉足茶文化产品设计制造和文化会展活动策划等领域,并集结于茶之序文化体验馆这一平台。”黄亚平说。
茶之序茶文化生活馆
培育茶业公共平台
黄亚平的另一个愿景,是构建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并输出更多茶业发展的成果与经验。
茶之序海峡两岸茶文化众创空间应运而生。与市面上的众创空间不同的是,茶之序更多关注茶这一细分领域。“我们配备了来自海峡两岸的8名创业导师,为入驻团队提供办公硬件、创业辅导、员工培训、项目推介、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全套孵化服务。”黄亚平说,目前众创空间已设立了300万元的种子基金,用于项目支持。
一款名为茶易智能泡茶机的产品,正是茶之序众创空间孵化的最新产品。考虑到白领一族的消费需求,这款设备为喝茶创造了另一种场景。“我们以机器智能化代替人工,实现了自动添加、自动清洗、自动冲泡,半分钟即可出茶。”茶易项目负责人王海滨说,目前,他们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市场转化,创业成果在福耀集团、搜狗、爱奇艺、新浪、东方航空等企业的办公场所投用。
自动色选机
茶之序还致力于搭建两岸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们多次赴台,与业界同仁交流,探讨两岸文创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并已成为多种台湾文创产品在大陆的代理销售商,推动两岸文创界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两岸沟通与交流的新平台。”黄亚平说。
有感于福建茶业有限的自动化水平,黄亚平希望能以“茶+机械”的理念,改造传统茶业生产流程。已经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的自动化设备,能够解决茶叶茶梗分离、色选、杀菌、装袋等工序的自动化控制,最后实现茶叶内外袋包装。2013年研发成功的茶叶内膜包装机,获得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及两项软件著作权。设想中的自动采茶机,也已进入研发阶段。而在黄亚平的计划中,他还将在本土推广茶叶生产可视化追溯系统,以此来完善茶叶生产标准和品质安全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