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小学学生在写字
教育投入再多都不为过
1月11日,气温骤降,宁化最低气温零下4℃。距县城40多公里的泉上中学校园里却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色。校园内,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教学区分区有序,香樟、红豆杉相映成趣,几只调皮的松鼠穿梭其间,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不少温暖。
泉上镇地处宁化最东部,与明溪县交界,是宁化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泉上中学全校共有学生399名,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
“在泉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走在美丽的校园,校长肖贵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这两年他花的钱:翻新教学楼近200万元,学生运动场硬化90万元,教学设施设备更新30万元,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设备20万元……“全部是财政拨款,我们的硬件与城区的学校基本没有差别”。
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作为贫困县的宁化可谓“不惜血本”,在财政收入本不富裕的情况下,2014—2016年宁化县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支出分别高于同期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占全县民生投入近五分之一。短短两年多时间,在硬件提升改造上,新建城东等多所小学;完成泉上中心学校教学楼等34 个农村校的“校安工程”和薄弱校改造项目建设。实施校舍安全长效机制工程建设。
县教育局长吴革伟说,在宁化当教育局长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领导重视,百姓支持。宁化县委书记余建地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对教育,投入再多都不为过。”县长姚文辉说得更直接:“教育是宁化最大的民生工程。”两位党政主官都把教育当作宁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在打造。
要解决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抬高“底部”破解乡村弱的困境,除了推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外,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优质师资也是宁化教育的一种努力。“我们的老师都是县管校用,根据需要通过交流方式,解决农村校师资不足不强、结构性不合理等问题。”
吴革伟介绍说,目前宁化县的师资交流主要有选派性交流、区域内交流、优秀教师的支教交流、学校与学校结对交流等几种方式,原则上交流时间最短在一年以上,一般都要服务三年。
为了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县里每年拿出15个中高级职称名额,给偏远乡镇和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同时,在农村校服务的教师每月可以多领六七百元的城乡补助。
交流激活了教师进出不畅固化的一潭“死水”,缓解了骨干优秀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的问题。最近几年,由于几任优秀教师外流,泉上中学原本强势的数学科目变成了弱项,县教育局选派具有30年教龄的省先进教师叶翠群前往交流。叶翠群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到乡镇,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泉上中学的数学又恢复了往日荣光。去年,宁化一中考上北大的曹兴辉就是泉上中学输送的。
“教育是件良心活,也是件系统工程。”吴革伟出生于教育世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实实在在地办教育,办实实在在的教育,不做折腾的教育”。当过老师,做过校长,基层工作的经历,让他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四年前,他就提出并确定了“小学打基础,初中练好腰,高中求突破”的链式发展思路,把12年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
吴革伟说,他理解的教育均衡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投入与师资的流动,还要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有个性、有特色、有内涵的好学校,而不是搞整齐划一的“人工林”,要结合当地实际从“基因”入手,让每所学校都变得不可复制,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让孩子面对未来的教育。
所以,在宁化的每所学校都贴上了自己独有的标签,宁化的“三好学生”还有新的定义: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我们的孩子出去考试,每个人的卷面都是漂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