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乡村振兴进行时】校地合作,“智助”安溪茶事

2018-07-02 07:37: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吴清远)站在晋江西溪源头——安溪县桃舟乡吾培村龟炉山,放眼望去,漫山遍绿,一垄垄茶树从山脚迤逦而上。“多亏了茶学院茶博士陈志丹在合作社建立博士工作室,悉心指导种植、制作,茶树长势才能这么喜人。”望着绿油油的茶园,茶山主人——吾之茗茶叶合作社理事长肖连地难掩兴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全国唯一茶业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始终致力于打造产业伙伴、地方智库和人才高地,服务地方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校地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新路。

智力摇篮

临近毕业,茶学院茶学系主任高水练迎来一年最忙的季节。“手机响不停,洽谈招聘工作的企业来了一拨又一拨。”高水练说。

为茶行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是创办茶学院的初衷。

“我县有80%的人口从事跟茶相关的产业,从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延伸到包装、茶器具、茶食品、茶旅游等,形成全产业链条。”在安溪县农茶局局长陈志明看来,茶业人才储备与支撑是绕不开的课题。

基于此,2012年5月,采取“公办民助”模式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首批招收400名学生。“公办”指福建农林大学公立办学,“民助”是指政府、茶企、茶农、海内外乡贤帮助办学,提供教育资源。

“为安溪茶产业永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茶学院创下省单个教育项目社会捐资最多(6.34亿元)、筹建进度最快纪录,成为福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田、‘公办民助’办学的典范。”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而为这支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也契合创办茶学院的初衷。”

根据安溪县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安溪茶学院毕业生涉茶岗位就业率53%,其中有42%的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后成为涉茶企业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茶学院自创办以来,安溪县涉茶产值提升61%,安溪铁观音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提升19.3%。

产教融合

如今,在建设生态茶园现场,在企业的科技创新研究室,都有茶学院师生活跃的身影。

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和茶学院师生,先后走访12个茶叶乡镇,获取上千个茶叶样品和土壤样品,设立实验基地,探究“茶豆间作”模式,不仅可增加茶叶产量,还可节省成本。

“按‘三协同、六融入、九对接’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鼓励师生创新创业与研发。”茶学院党委书记雷国铨介绍,“三协同”就是校、地、企协同制定培养方案、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六融入”是把行业大师、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技术标准、实践基地、教学安全等6方面优质资源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九对接”则是把栽培育种、加工生产、审评检验、质量安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等9个关键实践环节,全面对接到茶产业生产一线。

目前,茶学院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8个,聘请校外导师95名,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

同时,整个课程设置浓缩了一个产业的通才培养教育。茶学院院长林金科说,改变过去按知识体系设置专业的做法,瞄准茶产业链关键领域人才需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通专兼具”多样化产业人才,适应产销一体化、文化旅游创意一条龙大中型涉茶企业人才需求。

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茶学院兴办各种各样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组织参与全国茶艺技能大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学生与制茶高手联手的初制大赛等,助推培养一批懂文化、会技术的茶产业制造名匠。

此外,茶学院还主持编制乌龙茶国际标准,这是首个由中国人编制的茶叶国际标准;搭建蒲公英众创空间,成功入驻12个创业项目,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茶学院为技术支撑的茶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严金静表示,该校将总结推广茶学院校地合作模式,引导师生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推动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到农村一线,探索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