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经济随笔】我们为什么要呵护企业家精神

2018-07-03 08:19:02 何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泉州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年初泉州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4万多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63.9%。目前,泉州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户大关,继续居全省首位。

数据的背后,是创业热情的涌动。这股创业潮延续至今,成为身处转型中的泉州产业经济、民营经济领域的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

那么,创业热情和激情的背后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个超越、升华,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

作为一座创业之城,泉州有着悠久的古代商业文明和海洋文化,是宋元时期第一大港。从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光明城的记载和仍遍布古城的海丝遗迹,我们仍可以一窥彼时古刺桐的繁华和富足。这种商脉从未断绝,成为流淌在泉州人血液中追逐财富的一种天然基因。

千年之后,当改革开放的宏图徐徐展开,泉州人筚路蓝缕,从草根起步、从零开始,以手工作坊起家,缔造了鞋业、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十多个年产值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恒安、安踏、特步、九牧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民族品牌,泉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品牌之都。

回望这场延续近四十年的创富史,如果说为数众多的产业集群和品牌,是泉州人在物质层面的收获,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连捷、丁世忠、许世辉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则是泉州人在精神层面的巨大收获。“物质易逝而精神恒久”“精神在而物质易得”,这一点,我们从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就不难发现其成功轨迹背后的逻辑。从这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收获,可能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收获的最大一笔财富。因为它是泉州人创业精神延续的不竭动力。

对于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张维迎评价颇高,甚至将其列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在他看来,由于未来社会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所以需要企业家。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备超凡的胆识、前瞻性、冒险精神等稀缺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为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富激情和创新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曾援引过一项用1983—2003年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企业家精神对于中国当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贡献了年均1.5个百分点的人均GDP增速,而且每当劳动力市场的自我雇佣比例增加一个单位,GDP的年增速将提高1.3至2.7个百分点。

假定,在某个固定的时点,全社会的经济总量是相对恒定的。那么,时间往后推,新的增量来自哪里呢?我们可以说,来自科技的创新,抑或是人类新创造的劳动价值,这都对。可是,是谁在驱动科技创新和劳动价值的再造?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确,由于有了企业家精神,他们有了前瞻性的判断,从而组织起人力、机器、厂房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型研发和生产。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边际”努力,形成和带来了新的经济和财富增量。

当然,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创业历程,同样也是一场冒险之旅。我们将时间拉长了看,古往今来,创业的成功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创业过程中,通常呈现出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真实状况。我们习惯于看到阿里、腾讯、恒安、安踏的耀眼光环,却往往无视数百、数千家其他企业的倒下。这一点,从中国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不足6年,就可见一斑。确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在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残酷,也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必须面对的生存生态。

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不仅传统制造业发达,新兴产业也呈现勃兴态势,形成和拥有一支庞大的闽商队伍。对此,要珍惜,更要创造条件创设更好的舞台,让他们的创新力、创造力更好地施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