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清在酱油晒场巡查。 编者按 80多岁的晋江老人吴宗洲,曾因坚守2800口古法酱缸成为“网红”。这个从业60年的守缸人,摸索出大缸日晒发酵的酱油酿造技艺,他返乡后从50口酱缸起家,经营着自己的古早味酱园。 如今,吴宗洲的守缸事业在孙子吴华清的手中玩出了“文创味”。一个以守缸人、制酱者、豆子为原型的文创IP,正让酱缸迸发出新的火花。 东南网7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林响 杨云清 文/图) 2800口酱缸整齐地摆放在晒场内,站在高处俯瞰,蔚为壮观。 近日,记者来到晋江闽古酱园晒场,远远就能闻到空气里浓浓的酱香。这个晒场的主人,是84岁的“网红”守缸人吴宗洲。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如今吴华清已接过爷爷手中的“大旗”,成为新一任守缸人。这名“90后”一边坚守着古法酿造酱油的初心,另一边借着新品牌“小浯塘”之力,传承与创新。 古法技艺,酱油开启代际传承 吴华清的爷爷吴宗洲早年在厦门酱油酿造厂工作。“春准备、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长期的从业经历,让吴宗洲摸索出一套传统古法酱油酿造技术。 退休后,吴宗洲创办了晋江市灵源华丰酱油酿造厂。1991年出生的吴华清从小耳濡目染,曾就读于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国际商学专业的他,对古法酱油的传承,有了更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思考。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家接手爷爷的古法酿造酱油事业。 “一瓶古法酿造的好酱油,从挑选大豆、浸洗、蒸煮、发酵,到最后的晾晒,至少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吴华清说,这些过程都是古法制酱必不可少的工序。那么,如何优化这些工序,使酿造酱油趋于标准化,成为吴华清第一个要解决考虑的问题。 以前,酱油发酵时的温度、湿度等基本依靠爷爷吴宗洲的感官经验,由于经验方法因人而异,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吴华清开始按食品厂的标准去重新设计,通过反复试验,将古法制作量化成具体的数值,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将现代科技与古老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实现标准化生产,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