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经济随笔】聚焦农业多功能性 促进乡村经济再生

2018-07-27 08:33:24 范水生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统一体,农业多功能性就是农业的多效用性,即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自古有之,客观存在。然而,需求决定市场,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提升而不断显现的;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发展多功能农业。

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省的农业应该是多样性和多功能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多年来,我省以此为方向,以农为本,积极推进三产融合,持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我省的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实现了三产化发展,产业融合基础良好,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万亿元。

我省在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和新业态的培育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先行先试特点,特别是“森林人家”“水乡渔村”“茶叶庄园”已成为开发多功能农业的特色符号,并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群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再生和产业振兴,为乡村复兴注入了重要的驱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要加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聚焦农业多功能性,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从思想层面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克拉克—配第定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这一定律符合我省实际情况,2017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7.6%,连续多年持续下降,目前已比较低,但并不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或动摇。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越来越低的,但对农业却是越来越重视。因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供给功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而且在提高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就业和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农业多功能性,有利于促使人们真正理解和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支持农业农村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从政策层面优化对农业的制度设计。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商品生产价值和非商品生产价值,从我省的实际来看,资源禀赋条件决定其可以“小而美”“小而活”取胜,三产融合基础良好,“六产化”趋势明显,非商品生产的潜在价值远远大于农产品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的涉农政策目标和制度设计应有利于农业多功能价值的实现,不应把追求经济效率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市场化需求相适应,使我们的惠农政策能更好地服务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从发展层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导向。由于过去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乡村的建设,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推进绿色发展。我省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发展重质量,要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坚持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生态优先的理念,注重探索“生物、生态、生产、生活、生命”五生一体的协同发展观,从而有利于促进农业形成良好景观、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持农村活力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

从空间层面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因市场需求制宜、因技术水平制宜,由于我省各地的优势特点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还应从空间的层面优化布局,以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多年来,我省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空间上,要重点优化和培育壮大三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即:(1)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导向,建设成为区域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绿色体验丰富,符合人们对多样化优质食品需求为目标的绿色农业产业带;(2)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重点以实施园艺化、设施化、园区化、景观化、工厂化生产为导向,建设成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高、产业文化包容性强的农业产业带;(3)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以大力发展海洋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洋食品、休闲渔业为导向,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功能多样化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带。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所长,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农林大学“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团队”首席导师,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