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雄拧闸调速制动,将列车控制在指定地点停住。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俞怡琦 薛晓秋 摄
东南网8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俞怡琦 薛晓秋 文/图)
在铁路线上,有这样一群人,每天上百次地攀爬跳下缓慢行进中的列车。他们是列车调车员,负责为始发和终到的列车进行重新分解、组合,确保列车顺利始发和解散编组。
7日7时30分,漳平火车站编组场内工人们已经完成了交接班。
漳平火车站是闽西南的一个铁路枢纽,每天都有数百辆列车来往通行。漳平编组场主要担负鹰厦线和赣龙、漳泉两支线列车到达解体和始发编组作业。简单地说,就是从各地发来的列车进入漳平站后,接受编组场人员检查、解体、摘挂、分离、编组,短暂停留后再踏上新的旅程。
一次排风作业,至少得走1.5公里,弯腰近200次
刚接班的编组场甲调班调车长黄武雄穿着长衣、长裤、胶鞋,扎着安全带,戴着防护帽、手套,携带对讲机等工具,和同样着装的组员们一起开始作业。每天,他们都肩负着近50趟始发、终到列车的取送,200多个车厢的编解及取送工作。
空荡荡的编组场内没有一块阴凉地。“调车组由5个人组成,排风、制动、编解,大家分工合作。”黄武雄说。
8时5分,一列货运列车进入漳平站编组场,黄武雄站在入站口拿着对讲机呼叫:“排风作业。”话落,两名组员跑向还在缓慢行驶的列车,从车厢连接处爬上、跳下,偶尔弯腰捡拾大小合适的石碴,拉紧车辆放风拉杆,将石碴卡在拉杆处防止拉杆回位,然后摘开两头连接风管,放出车辆风缸内的气体。
“为列车排一次风,至少得走1.5公里,弯腰近200次。”黄武雄说。
刘林爬上行驶中的列车,准备进行车厢分解。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俞怡琦 薛晓秋 摄
列车排风后,黄武雄和一名组员携带作业设备,继续跟着列车奔跑,攀爬到两节车厢之间,摘除车厢间的软管,解开车厢之间的搭扣。车厢解体溜入轨道后,再由一名组员接力,拧闸制动,将车厢平稳地控制在指定地点停住,然后,大家一起反复地进行列车钩管分离、解体对位、重新编组作业。
“我们是一群追着火车跑的人,行内称我们是‘现实版的铁道游击队’。”黄武雄说。
8时20分,这列火车编组完毕,启程离开站台。
“在这里,每趟列车的编组工作基本要求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一定要快,因为后面还有列车等待进站。”黄武雄说。
铁轨太烫,累得站不住了,都不能坐下休息一下
8时25分,又一列货运列车驶进编组场。几趟车下来,所有人都是汗流浃背,汗水滴到地面,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工作服已经脏得辨不清颜色。
“同行调侃我们‘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调车的’。”黄武雄说,“苦倒不怕,怕的是没抓稳从车上摔下来。”
趁着间隙,黄武雄和组员走进休息室。狭小的房间里,一台老风扇吱呀呀地转动,短暂的休息对他们而言弥足珍贵。
中午11时30分,食堂飘出饭菜香味,此时对讲机响起,又有一辆列车将到场。黄武雄说:“只要列车在动,人就不能停。高难度作业和巨大的工作量,需要极好的体力,让我们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
14时,夏日的午后,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毒辣辣的阳光毫无遮挡地笼罩着整个编组场,空气中充满了灼人的气息。每天下午,是列车密集出发的时刻。因此,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也是他们最忙的时段。
夕阳下,黄武雄准备迎接即将进场的列车。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俞怡琦 薛晓秋 摄
记者跟着组员刘林准备迎接又一列货车。不久,记者感到胸闷,脑袋晕乎乎的,鞋底发烫。
“受不了吧,刚开始干这份工作时,也和你一样,现在都练出来了。”刘林语气轻松地告诉记者,“调车员的工作是12小时一轮班。每天在铁轨上要来来回回徒步20多公里,夏天铁轨太烫,即使累得站不住了,都不能坐下来休息一下。”
排风后的列车以15码的速度在轨道上滑行,刘林迎着列车小跑,转动弯柄的铁棍熟练地将车厢之间的连接链挑开,10分钟,他干脆利落地把这列60个车厢的列车分解完毕。
面对艰苦工作环境,说得最多的就是“习惯了”
来自湖南的刘林在这里工作了7年,长时间的室外作业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脱下厚厚的隔热手套,记者看到他手上的汗水直往下滴,手掌通红。“今天市区的温度37摄氏度,这里有50多摄氏度,铁轨和火车皮温度应该在65摄氏度以上,我这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铁板烧了。”刘林说。
进入休息室,刘林从医药箱里找出仁丹递给记者,自己拿起一个大水壶“咕咚咕咚”地猛往嘴里灌。他说:“我们每天要喝掉十多壶水,绿豆汤也是管够。即便如此,还是常有员工中暑。”
刘林告诉记者,夏天车皮温度高达65摄氏度,碰一下皮肤立即起泡,晒伤脱皮是常有的事。工作服被汗水反复湿透,等下班时,衣服会结一层盐霜,胶鞋里可以倒出小半杯水。冬天,结冻的扶手能把手套粘住,寒风吹过,脸像被刀割一般疼。下午两三点吃午餐已是常态。内衣裤永远都是湿的,黏在身上很难受。“但因为有我们,千里大动脉才能够畅通。”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黄武雄等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习惯了”,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对工作的执着与担当。正是这份执着与担当,保证了车辆周转,确保了铁路线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