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畲族非遗:后继乏人引担忧 怎样传给下一代?

2018-08-31 08:25:16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罗源县是我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新时期,传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寻找新途径

畲族非遗,怎样传给下一代?

东南网8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刘其燚 肖丹)

后继乏人引担忧,传承人自发努力

罗源县总人口26万余人,其中畲族人口2.1万人。畲歌、畲族服饰、畲舞、畲医、畲药、畲拳、畲族婚礼等大部分内容都已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源县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该节庆成为当地旅游推介的拳头项目。在节庆中,着畲服、唱畲歌、打畲拳、看畲族婚礼等非遗文化展示,必不可少。

然而,在热闹的节庆活动背后,如何向下一代传承非遗的难题,日益凸显——客观方面,畲族群众过去普遍聚居在大山里,由于生活就医不便、娱乐方式匮乏等原因,形成了畲族医药、畲歌畲舞等独特的文化遗产,如今大量畲族群众搬离大山,到乡镇、县城谋生和居住,非遗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主观方面,非遗传承只在家庭内部、师徒之间等狭小的范围进行,而畲族年轻人如今无法从非遗传承中获得满意的收入,加上文化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很难有意愿再学习畲医畲药、畲族歌舞等“老传统”了。

目前,罗源县已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县级以上23名,其中列入国家级1名、省级7名、市级7名。面对传承难题,这些“守艺人”急在心头,也自发开始了传承新探索。

松山乡八井村村民雷知坤是省级非遗项目八井畲家拳的第17代传承人。最近,他将村里自家楼房的一楼装修一新后,开辟成练功房,在村里收徒传艺,很快就吸引20多名中小学生前来学拳。“这是公益性教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畲族文化、传承畲族技艺。”雷知坤说。

另一位以畲歌见长的传承人雷建银,前几年就自掏腰包5万多元,在县城办起了畲族歌曲传习所。如今,在经历了开办初期无人报名学习等挫折后,畲歌传习所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吸引不少群众把孩子送来学习。

建基地进校园,向社会全面推介

靠传承人的单打独斗,难以破解非遗面临的后继乏人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学校等共同发力。

日前,在罗源县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罗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举办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活动,几位畲族非遗传承人各显绝活,织布、绣花、缝纫,让小朋友们零距离感受畲族服饰、刺绣等技艺的魅力。此外还有畲家拳、畲族山歌等非遗展示。

如今,非遗进校园在罗源县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传承新探索。在县文化馆的牵线搭桥下,雷建银将山歌带进了霍口畬乡中心小学。

“学校提供了很好的传承平台,能教这么多孩子学畲拳,很有成就感。”去年开始,雷知坤也应邀到校园里开设畲拳课,福州民族中学、霍口畬乡中心小学、二附小等学校的体育场上,都留下了他打拳的矫健身影。

去年12月,全省首个非遗传承人之家在罗源县城揭牌成立,让传承人有了集中展示、对接群众的新场所,也给畲家非遗打破旧的传承习俗、探索新的传承路径带来新契机。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介绍说,传承人之家将健全常规培训体制,探索形成“一师授多徒,一徒学多师,一徒承多艺”的培训格局,保证传承队伍不断延续。

目前,罗源县已设立3个市级、8个县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并且在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了非遗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整合社会资源、合力共传非遗的方式,激发起更多畲族群众对自身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位于起步镇水口洋村的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就是村支书雷文斌捐出自家近百年的祖厝建设而成的。这里面积约400平方米,设有畲药厅、畲服馆、畲拳场、畲家书屋等。“畲族非遗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好好利用、保护并传承下去。”雷文斌说,“现在这里人气非常旺,老人孩子都爱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