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经济随笔】拼多多需要的是什么?

2018-09-18 08:23:32 潘抒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9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近期,备受关注与热议的拼多多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27.090亿元(约合4.09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89%。本季度活跃买家平均年消费额为762.8元,较去年同期的385.0元增长98%。同时,活跃买家数为3.43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5%。

这份被广泛称为“亮瞎了眼”的财报,并没有让人忘却拼多多身陷舆论漩涡的困窘。

7月26日,拼多多敲响纳斯达克的上市钟声,随即陷入“侵权山寨假冒泛滥”的舆情危机。7月31日,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以及企业法务部门人员,相继接受采访回应舆论,但外界质疑并未因此消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8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高度重视相关问题,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拼多多平台经营者,对媒体反映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平台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开展调查。据最新消息,近期拼多多平台强制关闭1128家店铺,以儆效尤。

尽管差评如潮,笔者咨询身边的许多人,仍不乏拼多多的“死忠粉”。这令人不禁深思。

首先,拼多多的成功在于它改变传统电商“需要什么就搜索什么”的购物模式,把流量从搜索入口转向社交入口,形成依托社交聚合移动流量并刺激用户消费的社交电商模式,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占有市场的夹缝中找到了一片蓝海。

其次,利用渠道下沉,拓展用户基数。拼多多依托第二大股东腾讯,新用户无需另外注册、使用微信账户即可参与,凭借渠道下沉及其便利性,迅速锁定电商巨头难以辐射的用户群体。 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中,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达64.73%,而一线城市的用户占比仅为7.56%。 拼多多把目标用户锁定为中低收入的人群。这一客群乃价格偏好者,他们对价格敏感而对平台忠诚度较弱,意味着平台以及商户需要用极致的高性价比提高复购率。

再次,利用交互体验,实现裂变营销。拼多多通过拼团、减免、砍价等手段鼓励甚至诱导用户转发,在推荐分享中实现裂变营销,刺激新用户和交易数的增加。

这些手段成就了拼多多不俗的业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尽管那些“非头部”的商户在拼多多模式下获得避开品牌压制而发展壮大的机会,但长期持续以低价产品提供用户的意向,需要低成本支撑。一旦成本控制不力,“极致低价”就可能会引发低价劣质乃至侵权山寨假冒泛滥的问题。实际上,天风证券零售业务团队利用爬虫技术统计拼多多30个交易日内家电销售额排名TOP100的商品,结果就发现,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39个,在总销售额占比为57.82%,销售量占比为63.37%;假冒品牌有“采用和知名品牌一致的中文名称但是英文LOGO不同”“在知名品牌前后增加小字”“借用其他品类的知名品牌名称”等三种套路。

这也是拼多多饱受舆论诟病的原因之所在。对此,平台应该懂得,山寨产品傍名牌,缺乏对知识产权应有的尊重,背离了商业伦理,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平台负有监管责任,否则会尝到“劣币驱逐良币”的苦果。其实,拼多多因“小米新品”“创维云视听”等打擦边球现象的存在,用户受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对售卖“康帅博”“雷碧”“七匹狠”等不实信息深信不疑,平台已陷入“说真话用户也认为是假话”的塔西佗陷阱里。

面对舆论危机,拼多多回应称:一方面,平台按照优先级履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管义务,比如统一强制标注临期奶粉,实时提示到期时间,并在保质期前先行下架。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下架1070万件问题商品,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联合400余品牌取证打假。另一方面,介入产业链,引导家电等特殊品类的中低端企业改变用白牌机蹭流量的方式,朝自主品牌化方向努力。

拼多多精巧的商业模式无疑深度契合了当下电商界的转型痛点。高盛研报称,凭借拼多多APP和大股东腾讯的社交网络,拼多多处于极佳的位置,将从中国电商市场的持续增长中受益。 然而,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我们不会质疑拼多多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再无懈可击的精妙模式,也需要业者的仁心。

商海泛舟,潮起潮落,商业模式不会陈陈相因,新事物定会层出不穷。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以诚信为本,坚守仁心,内圣方能外王,是我们对拼多多们的期许,更是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